 |
巴克奈尔大学档案馆中曾意外发现了王清福的照片,根据记载,这张照片摄于1870年,王清福23岁。 |
 |
1892年,美国报纸刊载有关王清福活动报道的画像插图。 |
5月12日,是美国北美太平洋铁路工程竣工145周年纪念日。在这个日子到来前夕,美国劳工部将19世纪参与铁路兴建的华裔工人列入美国“劳工名人堂”。这是“劳工名人堂”首次载入亚裔人士,华裔劳工集体入堂更是前所未有。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历史与辉煌,是各国移民共同创造的。华人对美国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并不仅仅限于经济范畴和科技领域,还包括文化和政治。美国获得民主和平等权利,走过了百多年历史,而这期间如若缺失了一位中国人领导的反对排华和种族歧视的运动,这一部分历史就不完整。而这一运动的领袖和灵魂人物,就是一百多年前被美国媒体称为在“美国东海岸名声响亮”的王清福。 最早赴美国的五位留学生之一 2009年,纽约市博物馆选出自纽约市诞生400年以来,在各个领域作出杰出贡献或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400位名人,编撰出版了《纽约400名人录》。在400位名人中,有5位华人,而排在最前面的,就是华裔报人和民权领袖王清福。在他之后,依次是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物理学家吴健雄、建筑师贝聿铭和林璎。 王清福,是在海外为争取华人的平等权利与尊严筚路蓝缕的先驱。 早在1954年,美国一家机构发布了一项调查结果,在清政府1876年送出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赴美国之前,曾有5位中国学子在美国的学校里得到学位,王清福就是其中一位。 王清福,生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他在国内曾用的名字是王彦平、王缓祺,王清福应该是他受清政府通缉第二次到美国后才启用的名字。王清福出生在山东省即墨,富庶的王家在太平天国战火中衰落,父亲王方中领着王清福乞讨流落到了烟台。 在烟台,王氏父子被一对美国浸信会传教士夫妇收留。19世纪60年代中期,这对夫人带着王清福来到美国。 赴美后,王清福先后在华盛顿的浸信会学院(今乔治华盛顿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的路易斯伯格学院(今巴克奈尔大学)就读。在美国学习期间,他成绩优异,还得到学校的表彰。他完成学业后,并没有立即回国,而是耗时数月游走美国,直到他对美国国情有所了解之后,方才回归祖国。 从海关官员到朝廷钦犯 王清福回国后曾在镇江海关担任比较重要的职务。工作之余,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王清福常深入民间寻访演讲,呼吁禁绝鸦片烟,并组织社团,提升大众的道德水平和身体素质,褒扬美国制度文化习俗中可取之长,倡导在中国进行社会和文化革新。在王清福的这等说教中,难免会对清廷的专制弊端和官场腐败有所批评。 根据美国报刊报道,王清福后来似乎组建了一个反清组织,并通过海外关系从国外购买了一批枪械。但这批武器在运回中国经过海关时被清政府发现。 王清福从此成了清王朝的钦犯,他不得不四处流亡,积累的财物也损失殆尽。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王清福只好抛妻别子,亡命美国,而此时距他学成回国还不到两年。 据美国驻日本横滨总领事萨巴德的回忆录所叙,王清福是在一名日本水手的帮助下,乘日本货轮先逃到日本,再在其帮助下登上前往旧金山的轮船。萨巴德说,清廷还派人到日本去捉王清福。 最早在美传播中国文化的先驱 王清福第二次踏上美国的疆土不久,一场全国性的经济大萧条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席卷而来,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对在美华人十分不利。 19世纪70年代后,美国的种族关系快速逆转。随着重建国会影响的逐渐式微,在南方各州,“白人至上”思潮卷土重来,各州旨在限制黑人权利的法令、法规迭出。与之并行的,是一波接一波的反华排华浪潮。 1876年,随着总统大选的到来,为了讨好劳工阶层并争取选票,政客们争相以“华人滚出美国”为竞选口号,美国国会里的反华情绪也持续升温,反华势力不失时机地在两院推出多项旨在限制华人移民的法案。重返美国的王清福很快就感觉到自己的同胞陷入了深深的困厄。 王清福观察发现,当时美国排华的言论,都是出于对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无知和有意的误导。 王清福一方面对当时泛滥于美国的庸俗社会进化论、白人种族优越论据理批驳;同时特别注意对中国文化优秀成分进行宣介。正是在反对排华风潮的抗争中,王清福成为最早向美国大众传播和解说中国文化的先驱。 敢于拿起“决斗”武器的演说家 在伏案写作之外的大量时间里,王清福往来于美国各大城市,以及加拿大一些有华人的城市,进行巡回演讲。仅在1876年一年中,他就作了80余场演讲。 那个时代的美国,王清福的演讲,可以卖到25美分一张票。因此演讲既是他的一种斗争方式,也是他的生存手段。 王清福在演讲中用事实和辨析一再申明:美国人应该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及其道德价值;基督教文明和儒家文明在教人与人为善的道德原则上,基本是相同的;基督教文化不应该有独霸心态,不应该排斥而应接纳其他文化…… 可以说,王清福在美国最早树立起了一个有教养的华人的良好形象。他的言行虽然受到美国当时主流媒体的关注并予以大量报道,但多数报道对他的言论含有曲解和嘲讽的意味。 1882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排华法案”。该法案第一次在法律上明文禁止华人通过归化取得美国国籍。这在美国法律史上是唯一一个明确指定某个种族不得入籍的法案。对中国人来说,是极具污辱性的种族歧视的产物。 1883年7月,排华运动头号发言人、加州工人党的组织者丹尼斯·坚尼来到王清福居住的纽约。他将经济衰退、失业率高涨归咎于“廉价的华人劳工”,呼吁将华人排斥于美国之外,第一个在公开集会上喊出“华人必须滚出去”的口号。在加州工人党的影响下,1876年、1877年旧金山两度发生暴徒武装攻打唐人街的动乱。 出于对1882年排华法案和丹尼斯·坚尼本人排华恶行的强烈义愤,王清福托人向他提出决斗。然而,这位曾经的爱尔兰水手却没有勇气面对王清福的挑战。 创办美国的第一份华人报纸 王清福清醒地意识到“排华法案”之所以能在国会通过,就在于在美国的华人缺乏政治影响力。 就在排华法案通过的第二年,王清福在纽约创办了美国的第一份华文报纸———《华洋新报》。这份报纸同时还出了英文版———《Chinese American》。 在今天,“Chinese American”这个词已被广泛用来称呼在美国的华人。而当时美国国会刚通过排华法案,对华人的各种限制和敌意仍然存在,使用Chinese American一词,是要有很大勇气的。这个词的意思是,“有中国血统的美国人”。王清福的用意是要向主流社会表明,已植根于美国的华人和其他美国公民应该是一样的。 王清福创造和首先使用了“美籍华人”这个词。 在《华洋新报》上,王清福不停地劝说华人放弃陋习,树立华人自重自尊新形象。他还试图把在美国的华人各种帮派和社团团结到一起,推进华人进入美国主流社会。他还在许多美国著名杂志上发表文章,向美国人陈述中国文明的成就。 运筹组建华人参政联盟 因为经费不足,《华洋新报》第一个出版阶段只维持了几个月。但王清福并没有放弃为争取在美华人的公民应有权益而努力。 在美国国会通过第一个排华法案两年后的1884年7月30日晚上,一群华人聚集到了纽约市贝尔街32号。这次聚会的主要议题,就是要组建华人参政联盟,力争在美国的政治体系内为华人争取权益和尊重。这次会议被后来的研究者视为美国华人选民参政意愿的第一次集体表达,会议的组织者就是王清福。 会议以王清福演讲开场,他对为什么要组织华人参政联盟作了阐述:“在美国政治的汪洋大海里,这种努力也许只是一小滴水。但是如果这种努力早就开始,排华法案也许就会被防止……你们要知道,那些现在统治你们的政治家都是十分胆小的人,而且会随风转舵。如果你不去投票,或不想投票,他们就会把你看成小爬虫。当你出现在投票箱前时,你就会被看成一个人……” 比马丁·路德·金早71年的表达 1892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排华的吉利法案。该法案不但将1882年排华法案继续延长10年,而且更为严苛地规定在美华人必须向美国政府登记,领取劳工证,并对无证者给予严厉惩罚。 1892年9月1日,美国东部的华人在纽约市举行大会,讨论如何应对新的排华法案。一个由150多名讲英语的华商和专业人士参加的“华人平等权利联盟”,在这次大会上宣告组成。这是美国华人的第一个民权团体,王清福被推举为联盟的秘书长。 联盟向全美国人民发出了一封呼吁书,这封呼吁书应该是出自王清福的手笔。呼吁书中有一段话给人的印象极深:“我们坚信,如想成为美国公民,只要人品好,身体好,就够资格了。” 在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的著名演说中,也有一段给人印象极深的话:“我梦想,有朝一日,我的四个孩子将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度,人们评判他们,是看他们的人品,而不是他们的肤色。” 呼吁书中的那段话,与《我有一个梦》中的这段话,从文字到内质几乎如出一辙,而王清福的表达,则比马丁·路德·金早了整整71年。 站在美国国会作证的第一个华人 在1893年1月的一天,王清福作为“美国华人平等权利联盟”的代表前往美国国会出席听证会。一些美国华侨史的研究学者认为:“王清福或许是第一位到美国国会就《排华法案》作证的华人。” 王清福等领导发动的抵制吉利法案的活动,最终没能争取到理想的结果。美国最高法院在1893年审理一个有关华人的案件中,裁决吉利法案没有违宪,并命令在美华人放弃抵制登记的行动。华人平等权利联盟要求选举权的呼吁,也被最高法院否定。 在抵制吉利法案失败的阴影下,王清福离开纽约市,移居到芝加哥。1897年深秋,王清福再次发动了向美国国会请愿废除排华法案并争取华人投票权的运动。此时,王清福已担任美国华人平等权利联盟主席。 从19世纪的70年代到90年代,王清福是在美国为争取华人平等权利奔波呐喊的最为活跃的人物,美国许多主流媒体都对他的活动跟踪报道。据统计,那些年在美国的报刊上有关王清福的报道多达3000余篇,这是那个时代绝无仅有的现象。在许多报道中,他被称为在美华人“卓越的领袖”。 像陨石一样骤然消逝 流亡美国的王清福,始终没有放弃与妻儿联络的努力和对家人重聚的期盼。 天道酬诚,在他第二次到美国的24年后,最终打探到妻儿的下落。但在给妻儿的第一封信中,他却没有过多的儿女情长。他告诉儿子:“我之所以远离故乡一直不归,主要原因,是想在这个国度里,为我的同胞们效力,这个意念一直萦绕在我心中。” 1898年,王清福借赴香港为美国的奥马哈世博会组织中国展团之机,前往自己的山东故乡,与家人团聚,不想就在那里突然病倒,继而撒手人寰。 一个曾经在“美国东海岸名声响亮的中国人”,就这样像陨石一样骤然消逝,在美国的报刊上再无一点有关他的消息,而在美华人为争取平等权益的运动亦因这位斗士的离去而一度沉寂。王清福到哪里去了?成为一个巨大的谜团。 据《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