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市场监管之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5月2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孩子远离伤害

六一节即将来临,市场监管局整理了一些儿童商品选购技巧供家长参考(上)

  小学生现场参与食品检测。

  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为加强对儿童食品、用品的检查监管,我市市场监管局通过企业登记查询系统,结合日常关于儿童用品的消费举报、申诉,对儿童用品经营主体进行全面清查,清查以童装、玩具等儿童用品为重点产品,以无照经营、假冒伪劣、标实不符、“三无”标注等违法行为为重点查处对象,以大型商超、专业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为重点场所,规范进货台账和销售台账,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情节轻重分别予以责令下架、停止销售、通报告诫、责令改正及至立案查处。

  结合本次检查情况及日常投诉、咨询热点,宁波市市场监管局专门收集整理了一些关于儿童商品如何选购的知识及技巧,为广大家长提个醒。   

  通讯员 宣文 

  吃 绿色安全是首选

  5月15日下午,宁波市市场监管局联合镇明中心小学开展食品安全主题活动,200多名小学生,在监管局工作人员的指导带领下,通过趣味性的活动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现场还对学生自己带来的蔬菜、豆制品及饮料等食物进行了现场检测。

  ■温馨提醒

  一、到大商场、大超市购买正规的、知名厂家生产的食品,不要贪便宜在地摊或流动摊位购买食品。 

  二、购买前应仔细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及标签配料中的色素、甜味剂、防腐剂等。外包装字迹不清、粗糙破损,或食物颜色、气味等感官异常的食品尽量不要购买。

  三、儿童食品最好选择没有或少用人工合成添加剂的食品,首选标有绿色产品标志的食品。 

  四、培养孩子科学的饮食习惯,尽量少食或偶尔食用零食,不能用零食代替正餐。

  喝 乳饮料≠牛奶

  前不久,象山消费者郑先生急匆匆赶到象山东郊所投诉,称孩子喝了牛奶后呕吐、发烧,还拉肚子,先后带到象山县医院和市妇儿医院治疗,花了不少钱,可销售商和厂家给出的解决办法他觉得不合理。“这种牛奶我儿子经常喝,但从未因此得病。那天孩子喊饿,我就买来煮沸了给孩子喝。”

  经查,郑先生说的这款“牛奶”并非纯牛奶,而是一种含乳饮料,经厂方鉴定并非假冒产品,也无质量问题。为查明原因,检查人员就此咨询了当地儿科医生。 

  “婴幼儿空腹喝牛奶本身并无问题,但煮沸后的含乳饮料容易产生沉淀,受个体体质影响,部分婴幼儿在食用后很有可能引发肠胃疾病。”儿科医生称,有些家长不能区分含乳饮料和牛奶,用含乳饮料替代牛奶,长此以往对孩子的健康会有影响。

  “含乳饮料口味很多,虽然满足了孩子味觉上的需求,但含乳饮料和纯牛奶的主要营养成分在于蛋白质含量差异极大。”有关专家告诉笔者,据测定,每500ml牛奶能满足人体每天所需动物蛋白的50%、所需钙的60%、所需能量的16%,是最接近人体天然需要的食品。而含乳饮料除了奶成分以外,一般还有水、甜味剂和果味剂等,虽然含乳饮料中也含有一定的人体所需营养成分,但含量远远不及纯牛奶。

  市售“牛奶”、“酸奶”很大一部分只是含乳饮料,其所含奶成分不高,营养价值有限,不能替代牛奶,更不能替代婴幼儿奶粉。此外,喝含乳饮料时也要讲究方法,不宜进行长时间煮沸或冷冻处理。

  ■温馨提醒

  区分含乳饮料和牛奶,一是查看配料成分:纯牛奶在加工过程中不加任何辅料,是100%的牛奶。含乳饮料除了新鲜牛奶以外,一般还有水、柠檬酸、安赛蜜、日落黄、甜蜜素等食品添加剂,其营养价值不能与纯牛奶相提并论。酸奶是用纯牛奶发酵制成的,也是牛奶。 

  二是查看标签,若在产品包装上发现“乳饮料”等字样,便不适合婴幼儿食用。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含乳饮料的包装上,往往用大号字写着“活性奶”、“鲜牛奶”等模糊名称,仔细看时,才会发现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含乳饮料”,而个别产品连这个也没有,只在配料表上多了一项“水”,消费者购买时需仔细分辨清楚。

  玩

  安全第一

  去年暑假,象山一名5岁儿童到丹城一家室内儿童乐园玩耍,结果在玩“儿童滚筒”的游乐设施时不慎摔飞出去,导致摔伤。经诊断为“左孟氏骨折”,经历了两次住院治疗,花费了2万余元医疗费。

  近年来,关于儿童在游乐园玩耍不慎导致受伤的纠纷时有发生,在调解时双方也都是各说各有理,家长多认为游乐设施有不安全隐患,而经营方或设施安装方则会以家长未尽监护责任为自己辩护。

  虽然《消法》明文规定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对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和服务,应当向消费者作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并说明和标明正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发生的方法。但是家长的全程监护也是必不可少的,毕竟,一旦出现意外,再多的经济补偿也不足以弥补。  

  ■温馨提醒  

  首先,家长要认真选择有合法经营资质的儿童娱乐场所,并应先于孩子熟悉游乐场所周边环境,查看各处警示、提示标志,以便帮助孩子规避风险,避免造成人身伤害。 

  其次,家长要谨慎看护。硬件如何完善也只能是对孩子安全的一种保障,而不是一种保证。家长在孩子玩耍时,不能掉以轻心,只管自己聊天、玩手机等,要谨慎看护孩子,这既是对孩子安全的负责,也是对孩子成长的一种参与。 

  此外,一旦在游乐场所出现人身损害,应在第一时间与经营者取得联系,可要求经营者派人陪同前往医院,甚至由经营者对先期医药费进行支付,协商后续医疗费用事宜。 

  同时,家长一定要保留好消费及治疗的所有相关票据以及其他赔付费用的证明,以便后续向商家索赔时有理有据。

  (下转17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