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6月03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明会馆成为联络甬商的纽带

  如今,周信芳故居陈列馆成京剧票友切磋技艺之所。胡龙召 摄
  周信芳故居。胡龙召 摄

  《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采访团第18站,来到江苏淮安。在这座地处京杭大运河最精华段的“运河之都”,记者寻访到多名宁波籍人士在这里留下的足迹,触摸到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刻下的一道道历史痕迹。  

  记者 程鑫 

  运河漂来的京剧大师

  只要是京剧迷,没有人不知道周信芳这个名字。这位宁波籍京剧大师,因其父亲早年随戏班子流落淮阴,后与淮安人许氏结婚并定居于此。周信芳也就出生于淮安,最终成为与梅兰芳齐名的京剧界泰斗,被誉为“麒派”宗师。

  淮安人自豪,称他是从运河上漂来的京剧大师。时至今日,周信芳仍是淮安的一张文化名片。淮安人在淮海路东建了周信芳故居陈列馆,以示纪念。陈列馆已成为淮安京剧票友的圣地。

  前天下午,记者前往陈列馆探访。当得知记者是从宁波远道而来,票友们很热情。“宁波啊?周信芳大师也是你们宁波人呢!”看得出,每位票友对周信芳都充满了敬意。

  票友魏保珍出生在戏剧世家,她与记者聊起她所知道的周信芳:

  周信芳祖籍宁波(今慈城),其父周慰堂早年是一布店伙计。一天,有个京戏班子到镇上唱戏,周慰堂三天两头往戏班里跑,很快就迷上了京剧。

  后来,周慰堂跟着戏班子,沿着运河唱戏,并与戏班子的台柱许桂仙喜结连理。1895年,周信芳在淮安出生。

  小时候,周信芳整天泡在戏班里,耳濡目染,对京剧产生了浓厚兴趣。5岁,周信芳拜师学戏,最终成就京剧艺术“麒派”的创始人。

  在淮安街头,很多市民自小就知道“南麒(麒麟童周信芳)北马(马连良)”一说,可见周信芳在淮安的影响。

  在江北慈城镇,也有一处周信芳故居。老一辈宁波人对周信芳并不陌生。1935年年底,周信芳在宁波天然舞台演出20天,轰动整个甬城。周信芳对家乡很有感情,1958年,宁波京剧团想请大团名角撑台柱,周信芳知悉后非常支持,亲自排练剧目,还吩咐儿子周少麟尽力让家乡父老再睹“麒派”风韵。

  四明会馆成为宁波商人纽带

  淮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李倩评价说,当年的淮安,是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要地,人口流动频繁,带动了南北文化经济的交融,极大地促进了淮安的经济繁荣。

  地处淮河下游、苏北腹地的淮安,京杭运河贯穿全境,洪泽湖、高邮湖镶嵌其间,是当今苏北的水陆交通枢纽。明清时期,这里是全国的漕运指挥中心、淮盐集散中心、漕粮转运中心和漕船制造中心,淮安因其地位显赫而成为“运河之都”。

  运河经济时代,淮安与扬州、苏州、杭州是都市繁华的典范,并称“淮扬苏杭”。作为当时南船北马的交通中枢,淮安鼎盛一时,吸引了大批商人。

  在淮安的河下古镇,当年商贾云集,会馆林立,如新安会馆、福建会馆、镇江会馆、山西会馆等等,有的至今尚保存完整。宁波商人的四明会馆就在河下古镇的湖嘴街。遗憾的是,这块牌子现在已不复存在,建筑所在地已成为民居。

  林立的会馆诉说着当年的繁华,重要的是它促进了各大商帮的融合和共同发展。

  随着水陆运输条件的改善,商品流通越来越频繁,到明清时期,商人队伍日渐壮大,竞争也日趋激烈。那时的商人,利用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同时,为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他们也需要利用集体的力量来保护自己。在此情况下,商帮应运而生。而会馆,就是各商帮用以联络乡邻,商量议事的场所。

  86岁的王嵩余老人是河下古镇百年老店王兴懋酱园的传人。祖辈王月山把酿造技艺,从镇江带到淮安并发扬光大。直到今天,这家百年老店依然生意兴隆。

  王嵩余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思路清晰,他说,酱园能百年不衰,得益于这条大运河。在他父辈的时候,这里汇集了来自山西、陕西、安徽、江西、浙江等省的大批商人,带动了古镇的经济发展。传到他手上时,古镇依然商贾众多,到处可见外地商人在此建会馆。浙江人特别是宁波人喜欢腌制食品,他跟不少宁波商家都做过生意。

  在老人记忆里,当年四明会馆的牌子是用石头打造的,大约20年前,被镇上一户人家收起来,从此失去了音讯。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