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2014-06/05/D3/DNSB20140605X03b001.jpg) |
白天胃口差,吃得不多,一到夜里就来劲 |
![](../../../images/2014-06/05/D3/DNSB20140605X03b002.jpg) |
不吃夜宵睡不着,吃了又有很深的“罪恶感” |
![](../../../images/2014-06/05/D3/DNSB20140605X03b003.jpg) |
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脑子里想的全是美食 |
什么是夜食症 小明晚餐饱饱地吃了一顿。按照能量算,足够他支撑到第二天太阳升起。但每到深夜,他总觉得肚子空空,睡前没有宵夜,最难将息。他说:“我加班,我晚饭没有吃饱,我……”理由多。慢慢地,小明的身形从“一道闪电”,变成了一枚胖子。不要笑:小明,其实是你,也是我。吃夜宵这个刁钻习惯,有时候真让人困惑。 最近,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徐璎领衔的生物钟研究团队发现,当一种名为PER1的基因发生突变时,就可能会导致所谓的“夜食综合征”。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5月22日的《Cell Reports》(《细胞》子刊)上,该文的第一作者是南京大学的刘志伟博士和苏州大学的黄茉莉。 “夜食症的病根”是基因突变 人有三个基因 PER1 管吃饭 PER2 管睡觉 PER3 PER1突变 正常情况下两个基因是同步的,一旦PER1突变,睡觉的时候就想吃饭 “夜食症的病根”怎么发现的 1、美国有一个家族晚上六七点睡,凌晨三四点就起来 谜底:原来是管睡觉的基因发生突变 “我对生物钟基因的研究要追溯到2003年,那是对一个早起早睡家族的基因研究。”徐璎教授说,当时她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科学部门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这个家族成员都是在凌晨三四点起床,而到晚上六七点就睡觉。通过研究,发现这个家族成员身上的一种名为‘PER2’的基因发生了突变,而‘PER2’是一种管睡觉的基因,正是这突变导致他们的早起早睡。” 2、把突变的基因转给小鼠同样早睡早起,而且进食变得更早 启示:其他基因也突变会怎样呢? “通过遗传工程,我们把这个突变基因转到小鼠中,去观察小鼠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因为小鼠是夜行动物,在晚上活动晚上吃饭。但实验发现,有着基因突变的小鼠生物钟周期开始变短,从24小时变成21小时。与此同时,它们的行为也随之发生变化,不等到夜晚就开始活动并进食,同样变得早起早睡了。我们将这一家族性早起早睡的症状命名为ASPS。”徐璎教授说。 这一研究成果也给徐璎带来了新的启示,“人类作为最高级的哺乳类动物,有三个PER的基因,分别是PER1、PER2和PER3,各自精准地控制着人体的不同功能。如果PER1和PER3发生突变,会不会有新的表征出现呢?” 3、发现了“管吃饭”的基因它的突变打乱吃饭时间 结论:“夜食症”真不是你的错 从2009年起,徐璎带领的研究小组便开始对小鼠进行实验。“我们发现有着PER1基因变异的小鼠要比其它小鼠的吃饭时间提前了。这个实验表明,吃饭的时间也是由生物钟所控制的。” “吃饭是PER1,睡眠则是PER2。在正常情况下,PER1和PER2是保持同步的,它们会在相同的时间打开和关闭,以保持睡眠和饮食周期的均衡。但是如果其中一个基因发生突变,就可以打破这一环节,从而使得机体的各种生物钟不能步调一致。” 很多人在睡觉前喜欢吃东西,常常引起肥胖。为了进一步证实,研究小组给突变小鼠喂高脂饮食,如果只让这些小鼠在晚上规定的时间吃饭,即使PER1基因突变,小鼠也能够保持正常的体重。而如果让它们自由进食,这些PER1突变小鼠由于提前进食,导致能量消耗与储备不在合适的时间,从而迅速导致肥胖。 而这一研究成果,也让夜食者们有了一个心安理得的解释:夜食,并不是我的自控能力差,也许是基因出了问题。 “夜食症”有得治吗? 吃药先别指望还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吧 徐教授告诉记者,实际上,真正在生活中得夜食症的人并不多,即使你患了这“夜食病”,也不能轻易下结论称是因为基因突变,也有很多的正常人因为夜生活丰富或者工作压力大,而把吃夜宵当成习惯。 “在理论上,我们可以说有可能通过调节基因的点的方式去控制饮食,但想要研发出针对性的调控药物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徐璎如是说:“不过,调控药物也并非是唯一的方法。其实,研究生物钟的科学家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这是因为生物钟也可以通过人为的活动来调节。” 在地球上,人体生物钟的周期是24小时左右,与地球自转时间相同。但这种设定会受到外界的影响。比如通过光线的调控,或者是深夜“上班”族,长期以往就有可能出现生物钟紊乱。(扬子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