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是“馅饼”结果掉“陷阱”。今年以来,我市非法集资案件频发,表现形式多样,并不断向新的行业和领域蔓延。一些参与非法集资的民众倾注了大量积蓄参与“投资”,上当受骗,最终血本无归。 一季度,我市非法集资案件同比新增71.4%,反弹较为明显。从区域分布来看,绝大多数案件发生在市区的江东和海曙;从行业来看,案件主要涉及商业领域,另外还有制造业、农业合作社、房地产、金融等行业。个人借贷等传统集资方式占主流,同时出现利用网络借贷进行非法集资等新情况。 6月起,我市正式启动“2014年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月”活动。市处非办(全称宁波市处置非法集资局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和市金融办提醒市民,要摒弃一夜暴富的想法,对高回报多留个心眼儿,尽量选择合法渠道理性投资,谨防非法集资陷阱。记者 王婧 案例1 以为捡到高息“馅饼” 结果掉进“陷阱” 在非法集资案件中,记者发现,以承诺高息做回报的情况最为普遍。此前,胡某与翁某等人共同出资成立慈溪风信子美容休闲有限公司(后更名为慈溪风信子沐浴休闲有限公司、慈溪风信子广告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风信子”),胡某为该公司实际控制人,后胡某欠下大量个人债务。 2009年底至2011年,胡某在负债严重而且明知自己无法偿还债务的情况下,以成立、经营慈溪市水立方大浴场有限公司等公司为幌子,编造建造游泳池等理由,以高息为诱饵,向数十人募集资金共计5000余万元,其中向俞某等10余人募集资金共计2530万元,以偿还本金、支付利息形式归还共计482万元,尚有2048万元未归还,致使俞某等人遭受资金损失。今年1月份相关法院对该案件进行了审理。 ●案件警示 从这个案件不难看出,市民之所以会上当受骗,主要是对高息动了心。宁波市处非办和市金融办相关人士提醒,首先每当遇上诸如此类“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市民千万得悠着点儿,不能盲目跟风;二是对老板“实力”不轻信。有些老板花费巨资做广告、买头衔、搞宣传,用光鲜的“企业形象”和“个人包装”忽悠和迷惑群众。 案例2 又是高回报又打感情牌 1200多万养老金打了水漂 今年5月份,辽宁鼎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2名负责人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在宁波海曙法院受审。这家在当地号称食用菌龙头企业的公司,以打造食用菌航母,企业准备上市为由,在各地吸收投资,对象大多是七八十岁的老人。 据介绍,两年前,有些老人是在朋友介绍下听保健品讲座时接到鼎旭投资传单的。听介绍说鼎旭投资是辽宁省农业龙头企业,不久就准备上市,投资的话年利息可高达15%,一月一结。这让不少老人动了心,随即签了投资协议。 投钱后,公司常组织活动,大约1个月1次,每次都是唱歌、短途旅游、抽奖等活动。在进一步获得老人们的信赖后,继续吸纳资金。然而,“生态农业投资”被证实为特大非法集资,150多名宁波老人共1200多万元的养老钱最终泥牛入海。 ●案件警示 以老年人为主要诈骗对象是最近几年非法集资活动的主要特点之一,不法分子看中老年人风险意识不强,容易受到怂恿鼓动的弱点,以高回报为诱饵,以投资、保健、旅游、环保等名义,以贴身关怀、嘘寒问暖等手段引诱老年人参与其所谓的投资活动,然后卷款而逃。因此,中老年人在面对这些高额回报的宣传时,投资之前要和子女或朋友商议,千万不要盲目从众。 案例3 网络借贷暗藏风险 一定要擦亮眼睛 2013年5月,康某注册成立山东莱芜万顺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并在互联网上设立了网贷网站,雇用韩某负责人员管理、网上公关等工作。 自2013年5月至11月,犯罪嫌疑人康某、韩某以万顺公司旗下的“乐网贷”为网贷平台,对外宣称是新型P2P网络借贷第三方信息中介平台,发布虚假借款标的,以高额回报(年利率20%~24%)为诱饵,非法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涉及全国30个省市1000余人,涉案金额1亿余元,造成损失约3000万元。 无独有偶,今年1月份,宁波P2P网贷平台“阿拉贷”倒闭。“阿拉贷”的兑付危机始自去年11月18日。当时一些投资人发现他们在阿拉贷网站投资后,到期的资金拿不出来了。阿拉贷最终欠下近300位投资人3000多万元。 ●案件警示 网贷平台倒闭使得众多投资人资金被套,是因为犯罪嫌疑人往往以高额的利息为诱饵,吸收网民的资金,然后用于私人放贷赚取利息差或用于私人经营,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就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还未出台专门的法律对P2P网络借贷行为进行规范,市民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克服贪便宜心理,拒绝高息诱惑,谨慎对待网络借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