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公村中的雨檐回廊 |
|
南安桥 |
|
忻氏宗祠,背倚陶公山,面临东钱湖 |
■走进第二批宁波历史文化名村{3} 这里曾是范蠡与西施的诗意栖居地。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当年神仙眷侣相依相偎的地方,一路走来,只觉亦真亦幻,亦古亦今。 陶公山上苍柏葱郁,云烟氤氲。山下的村落里,清末民国的老房子随处可见。雨檐回廊,水泉古井,青石板路,水上扁舟,自有一种青山隐隐,烟雨江南的况味。 记者 陈也喆 通讯员 杨古城/文 记者 王鹏/摄 1、湖中有山,山下有村 在宁波汽车东站,坐上901公交车,便可抵达陶公村站。陶公村在东钱湖中央,是陶公山下最东边的一个村落。 陶公山,是延伸到东钱湖中心的山丘半岛。它北望殷湾,南眺韩岭。从空中看,状如大龟,横亘湖心。远眺,犹如一头半浮在湖中的水牛,所以别称伏牛山。 正是下午三点的光景,村里的老人们午憩后,闲适地下棋聊天,间或娴熟地织着毛衣。 “天要落雨嘞。”老人背着手在狭窄的里弄里踱步,看了一眼灰暗的天,低飞的野鸟,风雨数十年,他们早已练就一套观四时晴雨的本领。 村里老年协会会长忻宝康是这些老人中的一位。他已经89岁了,身体硬朗,望过去只有60岁光景。也许是这一湖风光养人。他对村里的历史了如指掌,说起来头头是道。 “范蠡灭吴后,隐居四明东田湖,即东钱湖。” 这是忻氏家谱的序言。 相传春秋时期,越国勾践卧薪尝胆,打败吴国。大夫范蠡不慕虚名,帮助勾践成就霸业后,功成身退,与西施隐居于人迹罕至的伏牛山中。 也有一种说法,是范蠡帮助勾践兴越灭吴后,越王开始杀害文种等功臣,范蠡认清“飞鸟尽,良弓藏”的现实,便与西施出三江,逐五湖,出逃到了这里。 第一种传说更诗意些,第二种说法有些仓皇失措,却更符合人性。无论如何,这一对有情人隐居于山中,想来是琴瑟相和,举案齐眉,渔樵耕织,悠然自得。 范蠡在此地教人制陶,赤手空拳的他,没过几年,竟然经商成巨富。如今依然有很多人奉范蠡为“商圣”。当地老百姓把范蠡当财神挂在门庭。宁波人还爱把范蠡当做是宁波儒商文化最早的代表人物。 清代甬上文士董沛有一首诗曰: 陶公山下水深深,苔覆渔矶树覆岭。绝对红颜容一舸,起家赤手致千金。秋风蔓草宫游鹿,寒月芦花浪打禽。闻说烟波曾置馆,旧时台榭费追寻。 “绝对红颜容一舸,起家赤手致千金”,也许就是范蠡的经商动机。繁华三千,我只为你嫣然一笑。这是一个关于财富与爱情的故事。 2、欸乃一声,网得鲜鳞 因为制陶成功,范蠡自号陶朱公。后人为了纪念范蠡,伏牛山被改名为陶公山,距今已有2500多年了。陶朱公后代繁衍,陶公村由此而来。 当年范蠡临渊垂钓的石台,被称为“陶公钓矶”,现已成为东钱湖十景之一。他还把垂钓的心血所得,著述成中国第一部渔业著作《陶朱公养鱼经》。 也许是得了范蠡的真传,抑或是这一方水土真的适合垂钓自足。早些年,陶公村人确实以捕鱼为生。 停泊在屋前房后的渔舟,是村民们捕鱼捉蚌的工具。“欸乃一声山水绿”,小舟轻摇,摇开碧波涟漪。鱼儿欢腾入网,是大自然最丰腴甘美的恩赐。 陶公村与利民村的交界处,如今尚有几家卖河鲜的摊位,以河虾、排鱼、螺蛳为主。活蹦乱跳的鱼,湿漉漉的,刚从烟波浩渺的东钱湖中捞起,透骨新鲜。 无怪乎清代李邺嗣有诗云:“此地陶公有钓矶,湖山漠漠鹭群飞。渔翁网得鲜鳞去,不管人间吴越非。” 村里还有约300人在自家门口的东钱湖景区上班。真是“门前系船水拍墙,家家枕着涛声睡”。 3、甬上忻氏,独盛一支 村里的老人拿出一本《忻氏家谱》,上面还绘有先祖范蠡的画像,说陶朱公后又改姓为忻。但是,忻姓人是否为范蠡和西施共同的后代,家谱中并无明确记载。范蠡改忻氏,也许只是当地的传说而已。 村外有一座石桥,名为“南安桥”。忻宝康说,南安是指福建南安,陶公村最早的族公是从福建南安迁徙过来的。 宋代时的陶公山下,仍然人烟稀少,仅作为渔樵往返的暂歇处。 元末明初时,原籍福建南安的忻安庆,在北方做过官,去安徽当刺史,最先迁入江南一带。他一生为民办事,勤俭自律,老百姓没有忘记他,为他修了一座庙。 此后,忻氏家族中,一个名叫忻颛的人从金塘迁往陶公山,发现此地茂林修竹,于是发族建村。至今宁波的忻氏基本都是从这一代衍伸出来的。 翻阅民国《鄞县通志》的“舆地志”氏族卷中,有一段介绍忻氏:“本族生产维持渔业,近年尚称发达。经商上海,亦颇有崛起者。故各家生计尚不至竭蹶。”又说:“商最多,渔次之,农又次之,学最少,间有出仕者。” 移步向前,被气派的忻氏宗祠所震撼。祠堂七进二间,背倚陶公山,面临东钱湖。祠前万顷碧波,浪拍岸边。高耸的风火墙,独领风骚。 至今宁波忻氏独盛,如果在宁波街头碰到一个姓忻的人,他十有八九是东钱湖陶公村人。 陶公村里,除了忻氏以外,许、王、朱、史、曹、徐、罗、陈、余、方十大姓,也聚居于这块风水宝地。 4、墙上有诗,诗中有画 村里沿湖有人家,户户都有下湖的埠头。有些人家至今还置有小舟,以打渔为生。 一条长达五里的狭窄老街依水围山绕村,与村里清幽的气质相称的是墙上的诗词。每走一段路,便会有一面墙,墙上是历代诗人与词人对陶公山与东钱湖的赞颂。 “仙人偶下洞云深,对局弹琴坐碧岑。惆怅烂柯山寂寂,曾留片石到于今。” 忻宝康说,这首诗源于当地的一个神话传说。传说八仙过海时,曾在陶公山逗留观赏,又有两仙姑到此弈棋,却偶为牧童窥见。牧童见仙姑风骨不凡,不敢出见,直到仙人升空,云散雾云,才把天机识破。 “扁舟去稳似乘槎,眼瞥轻鸥掠浪花。绝爱陶公山尽处,淡烟斜日几渔家。” 这是陶公村人日常生活的写照,扁舟泛湖,亦渔亦樵,且吟且醉,几户人家,几缕斜阳,美得像一幅画。大概被仙人和诗人眷顾过的地方,总会沾染些仙气与灵气。村中数不清的小弄狭巷,犹如叶子的枝蔓,清新可爱,犹如一位捻须吟诗的老人,气质清矍。 墙上还有一首忻都公的诗: 草玄阁下任春归,燕子双双款竹扉。独向武陵长避世,只应鸥鸟共忘机。 万金湖上还垂钓,千仞冈头且振衣。老阅人间浑戏极,得建摩诘好相依。 陶公村人果真像这首诗里所写,世代亦农亦渔、耕读从商,倚靠一方润泽的湖水,深山烟霞,颐养天年。 专家点评 杨古城(文保专家,古村研究者) 文化的价值在于差异,古村落的特色和价值也在于差异性。文化的差异性就是文化的个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于现代科技的发展,造成世界文化的个性特色迅速消亡,及时提醒各国重视对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宁波东钱湖陶公村就是一处很有个性特色的古村落。古村依山傍水,明清文化和近现代特色和谐共处。各个姓氏家族的文化,由一条绵长幽深的老街贯穿系连,村民选择各自的职业特性,在这个密集聚居的村落中生养劳作,较为完整保存着历史遗存的物态和无形的习俗、节庆和信仰,因此更具有古村独特而丰富的个性和魅力。 “诗意栖居,醉美陶公”,陶公村着力保护明清传统民居和民国时代商贸街市风貌,民居内现代文明设施悄然融入历史人文环境中,向世界展示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浙东又一历史文化名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