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新闻雷达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6月1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浙江名师点评2014高考试卷

  语文

  点评人: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 特级教师 周红阳

  浙大附中 特级教师 程继伍

  选材“陌生化” 注重语言应用性

  在选材方面,体现材料的陌生化。如中国当代小说《走眼》、唐代李贻孙的书序《欧阳行周文集序》、南宋徐照的诗歌《三峡吟》等。

  在设题方面,一是突出工具性,如将现代“网购”与传统“写信”两种生活内容巧妙融合,以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语文能力。二是关注现实性,如“语用题”的各种语料和现代文阅读文本等,均直接“采撷”于当今生活。

  在目标方面,一是艺术性,如古诗鉴赏,再次采用两首诗歌的比较阅读,考查重点定位于“两首诗歌抒情手法的差异”,需要较高的艺术素养方能顺利解答。二是思想性,如我省独树一帜的《论语》考题,以对“直”与“不直”的理解、评析,于细微处洞见人生修养。

  当然,语文试卷最引人瞩目的首推作文题。用一句话评价今年我省的作文,应该是“审题难度不高,而写作难度不低”,即易写难工。积极引导考生“真实写作”是作文命题的匠心所在。两段文字主旨明确,前一段宏观而不空灵,总体阐述“门与路”的辩证关系,属于审题之“着眼点”;后一段着实而不呆板,“大学的门”和“大学的路”既彼此通联,又状况各异,堪称写作之“着墨点”。

  数学

  点评人: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特级教师 谢树光

  萧山中学 特级教师 瞿少华

  重思维 重本质

  试卷关注文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差异,分层考察,文理有别。两卷有五道题相同,另外有八道题由理科改编而成,并在内容、设问、难度等都降低了要求,难题相对靠后,更加符合文科生的特点。理科特点突出,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数学的思维能力,数学的本质理解给予更多的关注。

  今年的试卷出现了一批题型新颖,立意深远,背景丰富的好题。如理科第10题题型新颖,不落俗套,背景深刻,过程简练。理科第9题给统计问题植入新的视角,令人耳目一新。理科14题看似简单,但回味较深。理科第5、6题对数学思维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理科14、17题,文科第10题较好地关注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试卷在考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突出表现了“重思维、重本质”的理念。试题入口宽、平台多,并不表示解题仅仅以计算为主,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寻找合理简捷的路径,更是数学思维的深层体现,如理科第5、6题解法很多,若思维深刻,则解法简单。第9、10题突出对数学本质的考察。理科8、9、10、15、22题等,增加了对概念的深刻性,思维的逻辑性、抽象性考查。

  英语

  点评人:杭州英特外国语学校 特级教师 胡跃波

  嘉兴教育学院 高中英语教研员 徐雁光

  强化语境意识 所选材料丰富

  单项填空题语句完整,构建了情景特定、内容清晰的微型语境。有较多长句语境丰富,重点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辨析词汇和灵活运用语法的能力。完形填空语篇主体内容在第二、三段,两个段落中的情景描述非常生动,学生只有具备较强语境意识才能很好驾驭。

  语篇主题涵盖了教育、经济、习俗、现代科技和自我成长等方面,是学生所熟悉或需要通过阅读来达成认识的内容,符合试题对能力考查的要求,即考查学生基于语言理解的综合分析能力。

  所涉及的话题,有学生熟知的学校生活,如完形填空,讲述了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的故事;有符合学生经历,但又超越学生认知的生活理念。

  物理

  点评人:省教育厅教研室 特级教师 沈启正

  富阳市教育局教研室 特级教师 何文明

  试卷梯度分布合理 难度适当

  第14、15、18题等素材均来自教材,第16、19、20题虽是常规模型,却透射着新意。例如第16题考查行星的多卫星运动规律,虽似常规却融入了估算环节;第19题则把常规的斜面问题与点电荷的相互作用相结合;第20题用电流随时间变化图象考查运动、力和功的概念。

  如第21题是根据学生实验“研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改编的,但两根弹簧的串接却增加了探究味,使学生无现成模型可套,只有深刻理解原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才能正确应对这一变化。

  试题研究视角新颖,涉及生活、生产与科学实践的多个层面。第17题分析游船随波浪起伏时游客能够舒适登船的时间,第23题研讨装甲车的运动学问题及机枪射击的弹孔位置,第24题探求发电测速装置中的铝块速度及机械能损失的问题。

  历史

  点评人:绍兴第一中学 特级教师 赵寅芬

  温州十五中 高级教师 王少莲 

  立足能力考查 蕴涵人文关怀

  试题坚持课改方向,稳中有进,在考查过程方法和学科能力方面有新突破。如第13题侧重考查过程与方法,第14、16、17、23题考查历史图表解读、应用能力,第15、18、19、21题考查获取有效信息和调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第12、20、22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试题在立足学科能力考查的同时,重在培养、拓宽学生学习的思路和空间,引导教改方向。

  试题题干材料的采选丰富多样,内容分布广泛,三维目标考查有机结合,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融会贯通。第12题中外会通,第22、23题综合必修、选修模块。第38题以明朝中后期历史为切入点,联系必修一、二相关知识,解构以后巧妙重构,深刻揭示“盛世”光环之下,继续实行老政策的明中期历史,历史的智慧跃然纸上。

  试题人文情怀浓厚,浙江风格、特色显著。如第12题中外思想家的主张、第14题区域特色的浙江方志目录、第16题留辫与剪辫图示、第19题学者与企业家言论、第20题辞典中“bus”义项含义、第23题作为重要国际组织的欧洲成员国地图等。试题设计的灵动与创新,使知识活化的同时又贴近学生,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生物

  点评人: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特级教师 张庆勉

  宁波鄞州中学 特级教师 赵沛荣

  突出主干 重视能力

  突出主干,注重教材与学科素养。命题紧扣《考试说明》,突出重点和主干内容,重视基础知识考查,考点分布和比例分配合理。许多考点来源于教材,如第1、3、4、32题等,体现了浙科版教材的特色。

  重视能力,突出实验与信息获取。能力考查涵盖了考试说明的四种能力要求,重点考查了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运用图表进行表达的能力和对教材概念的准确把握。试题背景取材新颖,图表丰富,注重能力立意,尤其是实验探究、信息获取、逻辑思维、推理分析能力的考查,彰显生物是实验科学的特点和浙江命题特色,如第31题,实验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联系实际,强调多知识点的综合。试题背景联系科技、生产和生活实际,重视综合能力的运用,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第1、2、3、4、30、32题。试题主题明确并多角度地考查学生多个知识点的综合、灵活运用及知识迁移能力,增加知识点考查的覆盖面,如第30、32题。

  政治

  点评人:嘉兴高级中学 特级教师 潘新华

  严州中学 特级教师 陈志红

  直面社会热点 突出地域特色

  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是今年试题的一大亮点。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以社会热点为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时事,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时代感,体现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的学科特点。 

  今年试题特别关注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五水共治等重大议题。这类试题既体现了我省作为高考自主命题省份的特点,又为考生营造了一种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反映了考查内容的时效性和时代感,有利于引导考生关注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首先,重视基础,突出主干。试题所考查的知识,基本上是《考试说明》和《学科指导意见》规定的主干知识或基础知识。如,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宏观调控手段、意识的作用、公民政治参与的基本原则等。其次,重在思维,关注能力。所有试题都有意识地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对教材知识的应用紧密结合起来。

  化学

  点评人:富阳中学 特级教师 董 君

  杭州第二中学 特级教师 张永久

  稳定中见创意 细微处见特色

  试卷客观题从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物质性质、基础实验、学科方法和知识应用等多角度考查了化学学科素养、实验基本原理和操作、元素周期表、有机物性质、电化学、溶液化学及离子的推断等内容。主观题考查了无机物组成的推断、化学反应原理、实验化学及有机化学等。

  试题背景在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时代性及实际应用价值的同时,开展了对中学化学主干知识的考察,如光解水与电解水的经济性比较、用氨氮废水的处理考察氧化还原与电解的基本知识、通过单细胞检测技术考察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和浓度计算问题、用储氢电池考查电化学基本原理、以饮用水消毒为背景考查溶液化学平衡问题、以雾霾为背景考查了离子的重要性质及鉴定等。

  地理

  点评人:嘉兴市第一中学 正高级特级教师 李虹

  杭州学军中学 特级教师 杜持红

  难度适中 主干知识突出

  从知识点分布和内容结构上看,试题覆盖面较广;难度与2013年基本持平,如选择题11题难度是近年来最低的,符合大部分文科学生的能力水平。

  试卷考查的知识点涉及到“考试说明”中六大部分内容,主要考查了资源跨区域调配;人口、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质构造与内外力作用;洋流、准静止锋、区位条件分析等主干知识。

  全卷9幅图表中,区域地图占了6幅,对区域判读要求比去年有所提高,如第7、8题的小区域剖面图;在非选择题中,区位分析比重较大,如37题中有2小题涉及到区位因素分析;全卷以区域作为载体的试题约80分,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区域性的特点。

  试题中引入了地理学的一些新概念,考查学生当场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如选择题中,引入“压力指数”、“水分盈亏量”的新概念。试题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如选择题的“南水北调”与“中亚丝绸之路经济带”两组题目,时代气息浓厚。

  记者 李臻 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