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第一家”祠堂里的千年古柏(相传为宋濂亲手栽种)。 |
|
“江南第一家”牌坊匾额(系朱元璋所赐)。 |
应省记协副刊工委和浦江县委县政府的邀请,5月中旬,来自全省各地的20余家媒体的记者近距离感受了浦江的千年文明。 浦江是浙江中部城市金华的一个县,对于来自浙东地区的游者,她给记者一种奇怪的感觉:地形和宁波的丘陵非常相似,但却完全是另一种味道,仿佛是藏在青山绿水间的一颗秀美明珠,散发出诱人的光芒。 浦江历史悠久,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就已建县,唐天宝十三年(754)置浦阳县,五代吴越天宝三年(910)改浦阳为浦江,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历史的沉淀造就了“文化之邦”,“书画之乡”,“水晶之都”,“挂锁基地”和“中国绗缝家纺名城”之不同称谓。 神话传说中的仙华山 一行人首先来到仙华山,这是当地最负盛名的一座山,又名仙姑山,位于浦江县城北9公里处。用地质学家的话来讲,仙华山崛起于1.5亿年前的中生代,由于燕山运动强烈的断裂挤压和火山活动而形成。 但是,幸亏古人并不是地质学家,他们给仙华山赋予了一个美丽的传说。主人指着最高的一座山峰告诉大家,那里叫少女峰,海拔720.8米,历来有江南“第一仙峰”之称,相传轩辕黄帝少女元修于此修炼得道升天。 因此,历代多有儒、道、释三家名流共处这座山峰,结庐修真。 在雨水形成的轻雾里,仙华山仿佛真的成了仙山,我们则仿佛行走在仙境里。在海拔600米以上的仙华山巅,石峰耸峭壁立,拔地而起。“如旌旗,如宝莲花,如铁马临关。” 仙华山以“奇、险、旷、幽”称誉江南,有奇峰24座,怪石异洞14个,大小景点120多处。用主人的话来讲,仙华山的每一座山峰都有它的特色,玉圭峰的挺拔,情侣峰的缱绻,玉尺峰的秀峻,嫘祖峰的专注,大钟峰的壮硕,少女峰的险峻与雄奇,每座峰各自浑然一柱。 仙华山的岩石也是奇秀而艳丽。玉尺峰陡峭的岩崖上有一个天然的反向太极图,阴阳分明,清晰生动,这就是由于彩岩的渗透而造就的一处大自然的杰作。对峙的玉尺峰和玉圭峰如两把利刃直刺天穹,峡道越往上越窄,最窄处仅一米余,薄如菜刀,俗称“薄刀”,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怪不得,明朝的传奇名人刘伯温有诗云:“仙华杰出最怪异,望之如云浮太空。”另一位浦江名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则把仙华山称之为“天地间秀绝之区”。 颇具神秘色彩的东皋心越 下山时下雨了,在快到山脚的时候,发现了一块指示牌,明显指示左转就是一处名为“东皋心越纪念堂”的景点。 东皋心越?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名字似乎与我们东边的那个国度有关系。 毫不犹豫,我们转身就拐进了那条小路。小路的尽头就是一处日本式建筑,屋檐非常宽敞。一进门,就可以看到一尊和尚的塑像,看来他就是东皋心越。 主人介绍,东皋心越可不是个平凡的和尚。东皋心越俗家姓蒋名兴俦,字心越。公元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生于浦江,8岁在苏州报恩寺落发出家。18岁时,谒觉浪道盛禅师于寿昌寺,参研禅法。32岁时,成为中国佛教曹洞宗寿昌派的第35代传人。 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日本长崎兴福寺第四代主持澄一道亮邀请心越赴日担任兴福寺主持。1695年(日本元禄八年),心越在日本圆寂。 心越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高僧,能书善画,工于篆刻,长于抚琴,吟诗作赋,下笔成文。他在日本的19年,对日本的文化、艺术、佛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古琴方面,对日本的影响尤为深刻。 据《日本音乐史》记载,心越携虞舜、素王、万壑松三古琴赴日,大传华夏琴道,“以后在日本僧学者之间就有了琴曲的传统”。近300年来,古琴艺术在日本广泛流传开来,演奏古琴已成为日本人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心越被誉为日本“近世琴学之祖”。 比河姆渡还要早3000年的上山文化 回到浦江县城后,主人又热诚地带我们去参观了浦江博物馆。在这里,我们更是感受了比河姆渡还要久远的一种文化,那就是距今约1万年的上山文化。 上山遗址位于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上游的浦江县黄宅镇境内,面积2万多平方米。上山遗址代表了一种新发现的、更为原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在已出土的文物中,有约80件陶器,大多数器型为大口盆。 关于大口盆的用处,目前科考专家也并不明确,但有三种猜想。 猜想一:大口盆是“石煮法”的工具。用火将石头烧烫后,投入放置水或食物的大口盆,就可以用来烧水或流食。假如这一猜想成立,我们的先民早在万年前就已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 猜想二:大口盆是安放磨盘的盛器。将上山出土的石磨盘放入大口盆中,再拿块茎植物(如番薯等)在上面磨浆,流质淀粉直接收集在盆中,避免了浪费。难道,上山先民早就有了“节约型社会”的设想? 猜想三:大口盆是没有盖子的“储存罐”。当时,地球上的气候刚开始从干冷向湿暖转化,还没有“防潮”的概念。 更为神奇的是,在大口盆的残片里,还发现较多的稻壳印痕,胎土中也羼和了大量的稻壳、稻叶。这也许就意味着,上山人比河姆渡人还要早3000年就开始种植稻谷了。 这粒在泥土里种植了万年的稻谷,翻开了农耕文明的历史记忆。那里清楚地记录着人类肠胃的爱好,那里清晰地记载着人类文明的起源,那里有人类赖以生存的无穷的资源与技巧。 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养育人类的根,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祖先的智慧,至今仍然喂养着我们的肠胃,浇灌着我们的灵魂。 九座牌坊的江南第一家 主人一鼓作气,又把我们拉到了离县城不远的一座小镇,并很神秘地告诉我们,这座镇其实以前就是一户人家———江南第一家。居住于此的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自南宋建炎年间开始的360余年里,郑氏义门鼎盛时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直至1459年,郑家遭大火而拆灶移居。 在古镇的入口,矗立着九座牌坊,座座都和江南第一家有关。九座牌坊,也恰合郑氏义门的九世同居,展示着郑氏九世同居的深远文化内涵与历史信息。 第一座牌坊就是“江南第一家”。“江南第一家”匾额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赐。郑氏家族从南宋开始同居,到明初已经几百年没有分家,几千人同财共食,和睦相处。当时,郑氏义门的孝义闻名天下,为了表彰义门代代相传的孝义家风,朱元璋在洪武18年(公元1385年)亲赐“江南第一家”予以旌表。 第二座和第三座牌坊分别叫“孝义门”和“三朝旌表”;第四座牌坊叫“有序”。因为郑氏义门把“有序”和“师俭”当作了治家的两大支柱。现在想来,郑氏义门数百年同居共食,没有序肯定要乱的。相传,曾当过郑家老师的宋濂还专门总结整理了郑家的家规,一共有168条。“有序”牌坊后,依次叫“恩德”牌坊、“麟凤”牌坊、“取义成仁”牌坊、“礼部尚书”牌坊和“九世同居”牌坊。 ■延伸阅读 浦江的特产 一根面 浦江潘周家村的“一根面”已经有600多年的制作历史了。一根面的神奇就在于这根面始终绵延不断,甚至可以拉到成百上千米。而且最先下锅的不糊烂,最后下锅的不夹生,捞起后用竹筷夹断,吃时可以一口气吮到最后。细品之下,面条滑爽软润,有点弹牙。 水晶 浦江水晶有着长远的发展历史,是国内水晶的主要生产加工基地。如今浦江水晶的年销售额超过12亿元,市场占有率达60%,产量占全国水晶工艺品生产总量的80%以上。 不过,由于水晶产业对环境,特别是水的污染特别严重,因此也使浦江当地的河道都变得黑臭了。近两年来,浦江县对全县水域进行了大整治。去年浦江共关停、取缔水晶加工户14000多家,淘汰水晶设备7.2万台。 麦秆画 浦江麦秆画,浙江传统民间工艺品,又称“麦秆贴”,源于明代中叶。 春麦收获季节,浦江民间艺人选麦秆中光洁者,经漂白、染色压成麦秆薄片,剪贴于白绢或纸板上,用麦秸逐层粘贴(堆)成画面,嵌于镜框内,也有用麦秆贴作为嫁妆饰物及扇芯等。 目前,最为著名的麦秆画是浦江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蒋云花主创的《清明上河图》。这幅《清明上河图》光麦秆就用了100多万根,内含不同服饰神态人物约810余位,各类场景栩栩如生。 记者 陈仲侨 林伟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