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商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6月1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宝兴巷

甬上西泠名流云集

  窄窄的小弄堂,斑驳的青砖墙,静静地诉说着历史。
  旧时的石窗,雕刻古朴精美。
  赵叔孺故居

  6月8月,《古城寻贤———海曙之名人与遗迹》首发暨名人故居探访活动举行,众多文化爱好者们探访了伏跗室等名人故居。仅伏跗室所处的宝兴巷,如今就云集了伏跗室、赵叔孺故居、冯君木回风堂、葛夷之故居等四大名人故居。

  其实,民国时期,在宝兴巷这条不足二百米的小巷里,有不少响当当的文化名人都曾居住于此:“近世赵孟頫”之称的赵叔孺、“慈溪四才子”之一的冯幵、北碑书法名家钱罕、近现代书坛泰斗沙孟海、著名藏书家冯贞群、周节之先生的老师葛夷之、被称为蒋介石“文胆”的陈布雷……这样一条小巷算不算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之巷?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物与博物馆处处长徐建成,赞誉其为“甬上西泠”。

  记者 黄银凤/文 

  记者 崔 引/摄 

  1、宝兴巷走出艺林泰斗

  宝兴巷东接孝闻街,西抵文昌街,长不足200米,宽仅1米,现在还基本保持着当年的模样,一侧是高墙危立,马头墙直插云霄,另一侧还能看到凹凸不平的砖瓦墙,以及墙上几株破墙而出的小草。倘若碰上下雨天,这里便成了戴望舒笔下“狭窄、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据《鄞县通志》所载,宝兴巷因巷中有葛氏在此开设宝兴当铺,故名,也称宝兴当弄。

  然而,这条巷名里充斥着浓烈商业气息的小巷,却在民国时期扛起了宁波文化大旗,风靡一时。

  宝兴巷的东首,有幢典雅气派的清代建筑,系清咸丰翰林赵佑宸(赵叔孺之父)所建,主体建筑坐西朝东,现存一主楼、南北二厢房及附房(不包括伏跗室)组成三合院式院落,总占地面积1259平方米。这座古朴精致的清代建筑,曾是我国近代艺林泰斗赵叔孺的故居。

  赵叔孺(1874年-1945年),字献忱,晚号二弩老人,世居宁波水凫桥(今宝兴巷)。金石书画、花卉虫草、鞍马翎毛,赵叔孺无不精擅,尤擅画马,时人有“一马黄金十斛”之称。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赵叔孺的鞍马、吴湖帆的山水、冯超然的人物、吴待秋的花卉,有“四家绝技”之称誉。

  从宝兴巷走出的赵叔孺,还活跃于海上印坛。沙孟海在《沙村印话》中所言:“历三百年之推递移变,猛利至吴岳老(吴昌硕),和平至赵叔老(赵叔孺),可谓惊心动魄,前无古人。”

  2、橙黄橘绿伏跗室

  赵叔孺多居上海,虽还时常回乡小住,但毕竟祖宅空余较多,因此,将前院出售给了冯贞群。冯贞群(1886年-1962年),字孟颛。著名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曾任鄞县文献委员会委员长,历时十年,主持重修天一阁、修建白云庄、保护三忠墓等文物古迹。冯贞群去世后,其后人遵其遗愿,将其所居的伏跗室和三万余卷藏书等悉数捐献给国家,今已辟为伏跗室纪念室。

  伏跗室在孝闻街与永寿街交界的西南角上,大门朝东,贴着街。在都是青砖黛瓦的时代,不觉得起眼,在高楼大厦里,更不显眼。

  一个小院落,有一棵大橘树,谁也不知道这棵橘树多少年了,估计和房子的年纪差不多,据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说,她出生的时候,这棵橘树就有了。这棵橘树不是一般的橘树,叫“代代橘”,春天开花,花香浓郁,花落结果,果色橙黄,果子可以数年不凋,老果宿存,新果续生,几代果实“数世同堂”,所以名之“代代橘”,果子还可以入药。由此想起苏东坡的诗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而这个院落却是一年四季橙黄橘绿。

  伏跗室的名字取典于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而伏跗两字又非常符合宁波人的个性,低调、不张扬、务实。像伏跗室主人冯贞群就是这样一个人,从小好学爱书,不光精于目录版本学,也精于金石学,著有《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编》、《伏跗室书目》、《钱忠介公肃乐年谱》、《鄞城古甓录》等,书楼藏书十万多卷,碑石拓本四百余种,藏书有许多善本,其中不少是宋椠本、元明清刻本、手稿原本。

  看着伏跗室陈列窗里的老照片、冯贞群的手迹,令人感动,在院子里徘徊良久,还看到橘树下有一个防空洞,据说是先生当时为了躲避抗日战争时日军轰炸而造的,他誓与爱书共存亡。在宁波沦陷期间,他杜门潜居,伏处跗坐,俨然“躲进小楼成一统”,可见先生又把“伏跗”中的低调、不张扬、务实上升成一种硬气、傲骨、大义凛然。

  3、名流云集回风堂

  辛亥革命爆发后,慈城人冯幵为避乱来甬任效实中学教师,于是就选择了离效实较近的宝兴巷居住。冯幵(1873年-1931年),字君木,精通经史词章,文采极佳。生前和况蕙风、吴昌硕、朱古微、程子大等人过从甚密。与文友陈训正、应启墀、洪允祥四人,被誉为“慈溪四才子”。因其书斋名为“回风堂”,时人也称其为回风先生,其门人则多自称“回风堂弟子”。吴昌硕和词人况蕙风都曾留下遗言,去世后要求请冯君木来撰写墓志铭。  

  “‘回风堂’包括清中晚期所建造的两进高平屋,以及屋前的院子、前后两进屋之间狭长的小天井和院子旁边的西偏小屋等建筑。”据曾过继给冯君木的长子冯都良为继子的葛起闾回忆,“当年,冯家爷爷(即冯君木)就住在那里,院子里种了两棵树,还有一口井。”记者在宝兴巷11号现场看到,葛起闾所说的“两棵大树、一口井”早已荡然无存,但这里房屋结构基本保持了原貌。

  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冯君木的回风堂下弟子众多,其中最著名的“冯门三大弟子”是吴公阜、沙孟海和葛夷之,他们都是当时浙东著名的善书善印者。

  事实上,在宁波近现代的书坛上,这冯门的三大弟子,后来也成了继梅调鼎、钱罕、冯君木之后,宁波书坛的领军人物。

  沙孟海从省立第四师范毕业后师从冯君木,曾在1920年秋到1921年春,在宝兴巷冯君木故居里的西边小偏房住过半年。现在这间被沙孟海先生称为“西偏小轩”的房子还在。

  隔一条宝兴巷,与冯君木回风堂两两相望的,是葛夷之故居。事实上,这一点,冯君木曾在一首诗中明确表示,与葛夷之家“十载因依恰对门”。  

  自从冯君木迁至宝兴巷与葛家为邻后,即收葛夷之为徒。此后,葛夷之几乎天天往冯君木家中跑,有时一天就去好几次。不仅是去向冯先生学习,也和回风堂的同门师兄一起研习古典文学,学习篆刻、书法。

  此外,回风堂弟子中,陈布雷、泰康祥、冯定、陈寥士、童第德、俞子怡、徐韬、陈秋阳等人也时常到冯先生家中请教。宝兴巷一时文风鼎沸。

  “可以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冯君木在宁波居住的12年间,回风堂名流云集,是宁波当时的‘文化中心’。”徐建成说道。

  (资料提供:《古城寻贤———海曙之名人与遗迹》) 

放大 缩小 默认
   

閻庨€涚劍婵倗鎸ч崟顕呭數 | 闁艰鲸姊婚柈鎾箣閹存粍绮� | 缂傚啯鍨归悵顖氼嚗鐎n亞鐟� | 閻犱礁褰炵拹鐔革純閺嶎厹鈧拷
Copyright(C) 2001-201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閻庨€涚劍婵倝姊块崱妤佺闁煎崬濂旂粭鐔兼焼閹惧磭妫勯柣鈺傚灩濞奸亶骞庨弴锛勬闁活澀绲婚惁浠嬫晬閿燂拷87654321闁靛棌鍋�閻庨€涜兌缂嶅鐛崹顔藉暈(13819807679)
闁瑰灈鍋撻柡鍫灡閺侇噣骞愭笟濠勭獥 闁告牗銇為崥顐﹀棘鐟欏嫷鍔€闂傚啫鐏濈粭妤€袙閺冣偓婵⊙囧嫉椤栨稒绠掗梻鍕姇閸欐洟宕i敓锟�
濞戞搩鍘煎ù妤冣偓閫涚劍鐏忔繄绱旈幋娆屽亾閳ь剟鎮ч崼鐔哥秬闁圭鍋撻柡鍫嫹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