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宁波新闻/社区广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6月16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鱼米之乡探寻陶朱公经商之道

  范蠡湖公园内的陶朱公里碑。
  记者 王鹏 摄

  第二十四站·嘉兴

  《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采访团第二十四站来到嘉兴。在这座因运河而成为鱼米之乡的历史古城,我们循着运河的足迹,探寻曾在这里隐居的范蠡。宁波东钱湖的陶公岛,也是这位奇人的隐居之地。时至今日,他简朴而自然的经商之道依然被推崇为商业文化之精髓。记者 程鑫 

  古运河成就的鱼米之乡

  步入嘉兴的三塔路,远远就能望见高高矗立的三座古塔。

  地处京杭大运河畔的三塔是大运河的标志,也是嘉兴城的标志性建筑。

  “运河到三塔这里,有一个急转弯,水流湍急。民间传说河底下有条白龙,卷起浪来常致船翻。唐朝有个老和尚因此修建了三塔来镇白龙。当然,这只是个传说,古人修建三塔的真正目的是用做航标。”嘉兴市文化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崔泉森说,以前,这一带一马平川,运河上的船只很远就能望到三塔,知道嘉兴城快到了。

  嘉兴就是这样一座在运河滋养下成长起来的城市。

  大运河嘉兴段的开凿,最早要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就已出现了沟通太湖流域与钱塘江的人工河道,后经不断开挖贯通,形成了如今四通八达的运河水系。

  江南运河嘉兴段北起王江泾,南到桐乡崇福,流经秀洲、南湖、桐乡境内,全长80多公里。

  大运河的开通,确立了嘉兴“左杭右苏”、“南北通衢”的古城地位。以大运河为骨干的水网体系,促进了嘉兴的繁荣。自古以来,嘉兴就是富庶繁华之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

  嘉兴月河历史街区内,现存的民居依然依水造势,古街深巷迂回曲折、纵横交错;小河、古桥、狭弄、旧民居、廊棚等呈现出浓厚的水乡古城风情,众多百年老字号透射出旧时嘉兴“江南府城”的繁华。

  历史上的嘉兴,曾是吴越相争之地。在嘉兴的范蠡湖公园,至今相传着范蠡功成隐退货殖经研的传奇经历。

  陶朱公范蠡的经商之道

  宁波的东钱湖,也曾是范蠡的隐居之地。陶公岛上那尊渔翁形象的雕塑,就是被誉为一代商圣的陶朱公范蠡。

  相传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急流勇退,一叶扁舟下江南,隐居在此,改名陶朱公,陶公岛名称由此而来。 

  说起范蠡,很多人都知道他为政之辉煌,但其传奇的商人经历,知道的人并不多。他隐退从商,曾三度富甲天下,后又散尽其财,救济苍生。 

  宁波人常说的“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最早指的就是陶公岛上的陶朱公。

  范蠡相助勾践成就霸业后,携其家眷门客悄悄来到齐国,隐姓埋名。他在靠海边的地方买土地,开垦种田,兼营渔业捕捞并开挖盐田。范蠡亲自下地耕作,穿布衣,进粗食。

  他对待雇工很慷慨,遇到灾年减产就减免地租,还开粥场赈济灾民。他与农民和商人签订收购合约,到了收购季节,如果价格上涨,他就按市场价收购,如果下跌,就按合约价履行。表面上看,他吃亏了,却因此拥有了大量稳定的合作伙伴。这种经营理念即便到了现在,很多商家也无法领悟。

  短短几年间,范蠡成为齐国首富,家资数万。时遇灾荒,范蠡开仓施善,千里之外的灾民都来投奔。齐王得知,力请范蠡进宫,拜其为相国。三年后,齐国国富民强,百姓奉范蠡为神明。此时,范蠡再次辞官,尽散家财,分赠给好友和贫苦的百姓后,带着妻儿飘然离去。他改姓更名陶朱公,又以一介布衣之身,空手创业。

  范蠡有自己的经营策略: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他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判断价格的涨落,进而调整经营策略。物价便宜时,大量收进,所谓“贱取如珠玉”,即像重视珠玉那样对待降价的物品,尽量买进并存贮起来。到该商品价格上涨,他则“贵出如粪土”,即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吝惜地将货物全部卖掉,不可期待价格会不断上涨,因为,价格的涨跌是循环往复的。

  这套经济学原理今天看来似乎并不深奥,却依然是行之有效的商道之基础。

  运河文化熏陶的禾商群体

  2008年,嘉兴首提“禾商”概念。禾商作为一个新的城市商帮品牌引起关注。

  在崔泉森看来,禾商群体的崛起同运河也是息息相关的。嘉兴人的祖先从北方沿运河而来,傍运河而居。受运河文化的熏陶,嘉兴人素来有包容兼蓄的特质,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少有排外情结。禾商商帮的概念不以地域来命名,体现了它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禾商概念的背后,是从“禾”而起,由“和”而兴的“禾商精神”。他们秉承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富而不骄”的经商理念,成为继甬商、温商之后的又一个浙江民营企业家群体品牌,承载着新的历史内涵,展现在世人面前。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