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情感倾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6月1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好人公公

一份永远的回忆

  倾诉人:玉梅(化名),女

  年龄:36岁

  记者:陈也喆

  倾诉热线:87682535

  15888563497

  倾诉邮箱:dnsbqg@126.com

  倾诉QQ群:78365797

  公众微信号:dnsbqg

  咸中带甜

  丈夫施远(化名)的父亲,虽然与我没有一点血缘关系,但我却一直奉他为一位好父亲。

  结婚那一年,施远把我带到乡下老家,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他的父亲。那时候,公公已经快70岁了,他脸庞黝黑,面容苍老,看到我,脸上的肉顿时聚拢到一块,憨厚地笑着。

  他不停地说着“快坐快坐”,然后,转身到灶跟间里做饭去了。婆婆前几年去世后,公公就一个人在这个偏僻的乡村,靠种茶叶、卖茶叶过活。

  公公的胃不好,牙口也不好,平常喜欢吃软一点的东西。他喜欢吃肉,却又不舍得。就用乡下一种特殊的方法,把肉放在一只陶瓷水坛内腌制,嘴特别馋的时候,或者家里来客人的时候才拿出来。腌肉很咸,公公特意加了点糖,再蒸煮了一遍。那天,公公炒的每个菜,都咸中带甜,很对我的胃口。后来丈夫才对我说,公公之前就询问过我的口味。

  原来这个看起来粗犷且带有泥土气息的老人,是这样温暖细腻。这个小细节,现在回想起来,都能让我心头一暖。

  诚信卖茶

  施远还有两个姐姐,很早就出嫁到远方。因此,公公60多岁时,还在供施远上大学。当时,村里有很多人都劝他不要那么辛苦:“等儿子有出息了,你也享不了几天福了,不要那么拼命。”

  可是公公做这些年不是为了回报。他虽然识字不多,却懂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公公从来不让儿子下地种田,自己却顶着一头花白的头发,勤劳耕作,省吃俭用。衣服破了,连补丁都舍不得打,一直供施远到大学毕业。

  我和施远结婚一年后,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女儿周岁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到乡下看望公公。那时候正好赶上谷雨前乡下最忙的时节。

  公公白天上山采茶叶,夜里就在家里的土灶上炒茶叶。城里有专门从事经营茶叶的商人,会在茶叶刚上市的季节,到乡下采购早市茶叶。

  茶叶上市时,第一次收购的茶叶,买主往往先赊账。所有茶叶卖完后,再一次性把尾款付清。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别人欠公公的钱。可是公公从来不会催讨,一来他觉得有人上门来采购,本就节省了他的时间和精力,总是利大于弊。二来,他有一种朴素的信念:“该还的,总归会还的。不要伤了和气。”

  因为公公的仁慈宽厚,几年下来,去公公那里采购茶叶的人越来越多,以一传十,公公的口碑也愈来愈好。

  这些事都是丈夫告诉我的,听完后,我对公公更是肃然起敬。

  猝然离世

  前几年,我们搬进了三室一厅的房子,终于可以把年迈的公公接回来一起住了。

  起初,公公放不下刚刚有所起色的茶叶生意。我知道,他是闲不下来,想要找事做。于是,我就对他说,孙女大了,马上读小学了,让他来接送。

  公公一听马上就同意了,把茶叶树承包给别人。每一天,爷孙二人乐呵呵地上学、放学,看了让人欣喜。

  在城里住得时间长了,公公反而有些不习惯。他很挂念从前乡下的左邻右舍,常常嘱托我们回乡下看看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如果有时间,就多走动走动,不能一过上好日子,就忘了来时路。

  我以为公公终于可以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然而就在去年,公公送孙女上学途中,突发脑溢血去世。公公离开得太突然,我们都没有心理准备。我们平常忙于工作,回到家便埋头于琐事,连听他话家常的时间都没有,总以为还能陪伴他好长一段日子。

  按照公公的遗愿,我们把他安葬到乡下老家。村里人一听说公公去世了,纷纷前来相送,还有一些城里的茶叶商人,听说后也赶了过来。

  一个村人对我和施远说:“你们父亲在世时,确实是一个好人啊,我们村里的很多人,都受过他的恩惠,我们把该还给你们的钱,都还给你们!”我这才知道,公公生前的茶叶赊账还有很多没有结清。他竟然从来都没有跟我们说起过,更没有半句怨言。

  如今,我常常指着公公的照片,教育女儿:“这个人既是你的爷爷,也是我的父亲。你永远也不要忘记爷爷,要像他一样,做个宽容乐观的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