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公民态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6月17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别让“认钱”摧毁认证信誉

  认证,是指由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证明一个组织的产品、服务、管理符合相关标准,是消费者信心的第一道保障。然而,记者经过数月调查暗访,发现在企业质量管理认证、玩具业产品认证、农产品有机认证三大领域,认证变“认钱”的“潜规则”盛行,弄虚作假走过场司空见惯,一些认证已沦为部分企业自我美化的“假面具”。

  (6月16日《新京报》) 

  只要给钱就能过关,认证沦为明码标价的商品,国内认证市场造假现象的泛滥和猖獗令人触目惊心。本意是传递信任、增加价值的认证,异化成了践踏信任、唯利是图的工具,这种丑闻恐怕不仅会进一步撕裂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还会给认证机构以致命打击。

  认证造假禁而不止的症结,其实不难理解。一方面,一些企业难以承担或不愿承担符合一定标准的产品所要投入的高昂生产管理成本,另一面又对“认证”这块金字招牌带来的丰厚利润垂涎三尺。在金钱的诱惑之下,部分企业和认证机构蛇鼠一窝,“潜规则”横行,公然上演瞒天过海的把戏,肆意践踏了“诚信”二字。

  无论对企业还是对认证机构,认证造假都是自掘坟墓的行为。以有机食品认证为例,有机食品本是高端的小众化的消费品,但近年来大有泛滥之势,一些即使用药和化肥“喂”出来的农产品也能轻易贴上“有机”标签,以致刚受到消费者青睐的有机食品遭遇了信任危机。由此,认证机构也遭到市场的“用脚投票”,甚至出现了“国内认,国际不认”的尴尬局面。

  国内的认证机构有隶属于政府部门的,有国企的,有私企的,不少认证机构也是市场主体,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虽然不是政府部门却行使着行政部门的部分职责,同时又追逐市场利润,这种身份错位为认证乱象埋下了隐患。关键是,政府部门对认证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制约,认证市场没有形成一个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岂能不生乱象?

  事实上,国家对认证机构也有严格的监管制度,按照《认证认可条例》和《认证机构管理办法》,一旦发现认证机构有违规行为,轻则罚款,重则暂停认证资格直至撤销认证资格。同时,根据规定,如果监管部门或监管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轻则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但让人遗憾的是,这些法律法规经常只停留在“纸面”上。

  目前看来,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失信“黑名单”制度,对违规企业和认证机构,不仅要在经济上重罚,在法律上严惩,更要在社会上曝光,使其永远无法进入该行业。信任就像一张纸,折皱了,即使抚平,也恢复不了原样,认证市场的“信任欠账”必须用制度和监管来弥补。

  陈广江 漫画 徐骏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