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商报特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6月2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朝财势两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做几件益事利众”

你所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励顺良

  ■“做好人我永远不后悔”后续

  记者 樊卓婧 

  曾经捐款上亿元,如今背债数千万,昨天,本报关于好人励顺良的报道引起极大反响。有人替他惋惜,有人已经赶去慈溪去买他的花木,当然还有许多读者,只是觉得励顺良的名字耳熟,对他本人并不熟悉。

  尽管关于他的报道成百上千,但报道中这个在两会上侃侃而谈的人大代表,在慈善颁奖晚会上笑容可掬的成功企业家,这个千金散尽做慈善,自己反而欠下一身巨债还毫不后悔的好人,能代表完整的他吗?记者再一次深入采访,希望了解他更多。

  他是这样做慈善的

  办公室没有空调,四五个人挤在一起办公,谁能想象这是一个企业老总的办公室?这个人就是励顺良,慈溪市天东胶粘剂厂有限公司董事长。自从1987年创办工厂以来,励顺良每年获得的盈利,除了留下一部分用于再生产,剩余的钱都捐给了公益事业。(2006年12月12日《钱江晚报》)

  

  励顺良平时不抽烟,不喝酒,粗茶淡饭,十分俭朴,但对公益事业总是慷慨解囊。40余年来,他修桥7座,铺路20多条,共出资150余万元;扶助贫困村2个(浒山街道宏坚村和胜山镇河东村),先后捐资100多万元,使这两个村很快改变了落后面貌,脱贫致富……从善如流志不移,高风亮节照日月。(2007年8月7日《东南商报》) 

  

  捐钱时,励顺良是出手大方的大老板,捐完钱还干了什么,我们在媒体上很少看到。

  “我的每一分钱都是辛苦所得,我自己舍不得花,最担心的是捐出去来有影,去无踪。”他说,所以有时候慈善也会变成一件苦力活。他要亲自过问拿出去的每一笔钱,要弄清楚用在哪里。

  从1981年第一次捐助修桥开始,以后的每一次修桥铺路,励顺良都亲自参加,全程监督。11座桥、1个老年活动中心、几十条路,一所希望小学,都有他的心血。

  2010年贵州大旱,励顺良本想捐钱的,“后来一想,那边慈善机构又不认识,谁知道什么时候到灾民手里呢。”

  于是,他买了253箱矿泉水、25箱方便面、15条被子,叫了企业的3个员工,瞒着家人,开着厂里那辆“老爷面包车”出发了,直到车开到江西才给老伴打电话。他是一路冒着雨过去的,一边开还一边祈祷:能把雨带到那儿就好了。

  开了整整3天,他们才来到贵州凯里市大风洞乡的冠英中学。除了物资外,他还给400多个孩子每人送了100元。

  “我是让他们排着队,一个个到我手里领的,这样最踏实。”他说,也承认“这样感觉好。”

  他早就知道好人难做

  一向乐于行善的“慈溪好人”励顺良,去年从路边“捡”来一个左腿有疾的中年人,让他在自己的小厂内做些轻便的工作,还免费供他吃住。但让他万万想不到的是,对方近日带着几个同乡竟威胁他,要他出资11万元。目前,此案已引起慈溪警方等有关部门的重视。(2007年11月17日《宁波日报》) 

  

  这是报道中鲜有的,关于励顺良的坏事。不过他说,其实坏事有不少,只是你们不知道。

  那个人姓刘,车祸落下残疾,始终没拿到补偿款,躺在街上发抖,被励顺良救了。一年后敲诈他,是因为不相信世界上有这样的好人,供他吃穿,帮他找工作,给他孩子付学费,还亲自帮他洗脚,所以他觉得励顺良肯定侵吞了他的赔偿款。

  虽然警方最终还了励顺良公道,但到底寒了心:“这年头,不相信我的,讹我的,多了去了。”

  有人说他做慈善是为了免税,他觉得委屈,很多时候钱都是直接送到受助者手里,根本不开慈善发票,拿什么来免税。而且他的长子和女婿都是税务部门工作人员,这事很多人都知道,瓜田李下,不好给孩子压力的。

  名气大了也不好。他告诉我们,有一阵有好些人专门来骗的,明明脚没有受伤,稍微弄伤了点,涂了红药水,纱布包包,让另外一个人背过来,背到他们办公室椅子上。他说我们医院里医治不起了,励代表你稍微给点钱,哪怕就弄个两三千也好的。

  还有人写信来,励顺良多的时候一天就收到四五封,拆开就是怎么怎么苦,要么生癌,要么孩子上不起学,要求给弄点救命钱。

  “一出名大家都觉得你的钱很好骗,这种人多了,我有个10亿也分不过来啊。真的假的我是分析得出的,我的钱要给真正需要救的人,骗子不能给,给了社会反而乱了。”他说,“所以做好人也是要有技术的。”

  如今心里落差也不是没有,“以前有能力做好事的时候,大家都拼命夸我,后来出事了,欠了这么多钱,很多人不但不同情,反而幸灾乐祸,说,看吧,谁让你当初这么傻帽,捐那么多钱。”

  我们问他,遭遇这么多的不信任不理解,真的从来没有后悔过吗?他说,做好事是为了自己高兴,不是为了听别人说好听的。比如资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一下子给1000元,你看着他们一家开心的样子,你也高兴。后来听他们村长说,他们这个地方人均年收入也才2000元,你想想一下子给了他们半年的收入,靠自己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就更觉得有成就感了。

  教子有方曾带来商机

  去年,通过本报和宁波市民营企业协会组织的“民企阳光”活动,慈溪天东胶粘剂厂有限公司总经理励顺良与刚刚考上温州医学院的慈溪贫困学生黄建峰结成助学对子,为黄建峰解决了上大学的一部分费用,使小黄顺利进入了温州医学院学习。(2006年7月26日《东南商报》) 

  

  本报和宁波市民营企业协会组织的“民企阳光”活动,励顺良参加了很多次。他不单是给钱,还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按他的说法,做人比成绩更重要。

  励顺良两儿一女挺让人羡慕,小儿子继承了他的企业,长子和女儿分别是税务系统和卫生系统的公务员,最难得的是,这么大的变故,一家人依然一条心,谁都没有指责他卖房还债。

  “从小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大事小事都会和他们说,让他们参与进来。一些规矩的制定也听他们的意见,但定了就一定要遵守。”这是励顺良的教子心得。比如“一周只能周六晚上看两小时电视”的规定,每个孩子都遵守到高中毕业。

  上个世纪80年代,励顺良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一名大学老师,带着儿子去拜访。这位老师对孩子的彬彬有礼印象深刻,因为他自己正苦于儿子的叛逆。励顺良说,你要是没办法的话不如交给我,我来试着给你管管。

  老师的儿子在励顺良家住了半年,和他家的孩子生活在一起。半年之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改之前的暴躁脾气,待人接物颇为得体,也懂得孝敬长辈了。老师颇为感激,后来告诉了一个关于胶粘剂的秘方,这才有了后来越办越好的企业。

  “他谢我,我也一直感激他。所以我一直觉得这个社会应该是互帮的。”

  他和他的写作班子

  昨天上午,慈溪代表团的市人大代表励顺良准时来报到了。记者在中山饭店找到了他,同时也见到了他的一位议案建议写作班子成员。

  “这次带了一位议案建议写作班子成员来开会,就是为了使将要提交的议案、建议质量更高”,励顺良解释说。

  据了解,励顺良的议案建议写作班子成员已有10多人,一般都是朋友,有在职教师、退休校长、作家、村干部等。平时,这些人都参与励顺良的相关问题调研,并经常就相关题材进行商讨。他还在企业办公室一楼设立了民意收集室,由写作班子成员接待群众,一年半时间就接待了500多人次。

  (2006年2月16日《宁波日报》) 

  

  作为宁波、慈溪两级人大代表,当年写作班子的事件曾受到过争议,有人说人多力量大,也有人说,如果自己没有时间或者没有能力完成调研、接待或者写建议的工作,那他有资格做代表吗?

  昨天,励顺良的事在跑两会的记者QQ群里也引起热议,《宁波日报》一名多年跑人大的记者回忆,他记得10多年前,励代表是骑着自行车去了解民情,顺带做些修桥铺路、扶贫帮困的善事。

  后来改善了交通工具,2005年12月下旬,为了调查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情况,他开着越野车带着几位代表,历时6天,奔赴余姚、奉化、象山等六个县(市)、区,走村入户,与120多名村干部和农民面对面交流。当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适当调整农民养老标准”的建议,一度成为会议期间的热点新闻。

  他的人生格言

  慈溪一群爱好吟诗作词的老人们自发组织的一个以老年人为主的诗社和它的季刊,均以“朝晖”为名。诗社和诗刊在国内外已有一定名气,是中华诗词学会的下属会员单位。

  诗社能有今天的盛名,年逾六旬的企业家、诗社社长励顺良功不可没。诗社要定期开展活动,《朝晖》要如期出刊,得有钞票。每次要出刊物了,活动的日期到了,励顺良未雨绸缪,早将支票打进银行。仅这些开支,励顺良一年至少得花费10多万元。(2001年2月12日《宁波日报》) 

  

  这位诗社社长的学历曾让我大跌眼镜。

  “我哪有什么学历,当时家里穷,饭也吃不上,要真说学历,就小学读了半年。”他说。

  鲜有人了解他的童年,别人在学堂上学,他就拿一些有字的纸片去请教,然后自己在旁边注解。年轻时跑供销,用晚上四五个小时空余时间背字典,看报纸,慢慢就识字了。后来学着写诗,写对联。“不怕你笑话,我专门买了好多关于诗歌的书来研究。”

  也许写得算不上有多好,但读诗写诗会给他带来心灵的平静。

  许多年前,他将郑板桥的《道情》略作改动以自勉:“老农夫,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古今世事笑谈中。杨梅家产要花光,严嵩势道去如龙,一朝财势两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做几件益事利众。”

  如今看来,是心声表露,也是人生格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