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宁波新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6月21日 星期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运河遗产保护成时尚生活方式

———专访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陈佳强

  宁波位于中国大运河的最南端,是中国大运河的终点,又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在中国大运河申遗结果即将公布之际,“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联合采访组昨天对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陈佳强进行了专访。

  记者 陈也喆 

  成立申遗机构,建立申遗工作机制

  陈佳强表示,2008年12月,市政府第47次常务会议决定成立大运河(宁波段)保护与申遗领导小组,由市长亲自挂帅,市本级15个相关部门和7个县(市)区为成员单位,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由6个相关局组成),组织协调全市文物、规划、水利、交通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开展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

  余姚、江北、海曙、鄞州等地相继建立了领导机构,形成了市、县(区)联动的领导机制。

  精心组织完成遗产资源普查

  “遗产资源普查是保护与申遗首当其冲的基础工作。”陈佳强表示,我市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联合水利、交通、港行、规划及工程技术等有关部门,组织了13支普查队,在2009年1月至3月2个月的时间内,按时完成大运河(宁波段)遗产资源普查工作,为保护规划编制提供了前提条件。据统计,资源普查涉及水陆里程共计300余公里,乡镇(街道)39个,行政村(社区)215个,登录不可移动文物794处和10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完成保护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三是完成大运河(宁波段)遗产点段遴选。在大运河遗产资源调查和第一阶段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的基础上,构筑起大运河(宁波段)遗产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拟定了推荐国保、省保的遗产对象。市级规划遗产点段选择计五类62项,省级规划遗产点段初步选择28项,国家级遗产点段约10项。

  建立大运河遗产监测档案系统

  陈佳强表示,遗产监测和档案是世界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根据申遗要求和国家文物局的总体部署,我市积极开展运河遗产的“四有”基础工作,重点编制遗产的记录档案,并在此基础上,编制遗产保护档案,建立遗产档案中心,共编制遗产档案180卷,电子卷564份,纸质卷919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遗产档案系统建立工作。为加强对运河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宁波建立了大运河(宁波段)遗产监测预警平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运河遗产进行监测。

  建立大运河遗产展示体系

  一是建立大运河(宁波段)专题陈列。根据我市运河遗产的特性,我市在庆安会馆建立了大运河(宁波段)遗产专题陈列。二是建立大运河遗产标识系统。2013年3月,我市委托了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标识系统设计方案,并于今年8月完成标识系统的制作和安装。三是建立遗产界桩,制作安装了石质界桩131个,不锈钢界桩53个。

  全媒体成功推动文化遗产传播

  我市积极组织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宣传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运河遗产保护工作。

  陈佳强表示,这次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与大运河(宁波段)申遗办合作开展的“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是一次十分成功的文化遗产传播、推广的策划。这次行动是宁波在大运河申遗中的一项重要行动,也是推广宁波城市形象的一次重大策划。在近2个月的时间里,宁波日报、宁波晚报、东南商报和中国宁波网等媒体记者赴中国大运河27个申遗城市,开展联合采访和公益宣传活动。行程1万公里,刊发了100多篇报道,行动还发出《融入运河生活 回归共同家园》宣言,呼吁全民参与到运河遗产的认知、保护和传播中,让遗产保护理念成为一种价值观,让运河遗产保护成为一种时尚生活方式,成为城市未来的追求和发展方向,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