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一紧张就咬嘴唇? 很多人或许都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会咬手指头、咬铅笔,紧张时会咬嘴唇,难过时会咬被褥,生气时会咬牙切齿…… 那么,这些行为在心理学上有怎样的解释呢?记者为此采访了宁波蓝泓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咨询师周敏明。 他认为,根据相关心理学理论,大部分爱咬异物的行为,追根溯源,都可以归结到婴幼儿时期中的口欲期。 口欲期是指人在婴幼儿时期处于一种完全不自立的状态,依赖母亲或其他养育者生活。基本没有行动能力,而口是他们的生活的中心和兴趣的中心。是他们的惟一认识手段。 那个时期的人类幼体,吃奶是用口,哭喊用口,通过口,很多情绪都直接得到了释放。 该理论认为,如果婴儿时期缺乏足够的关爱,他的基本焦虑得不到满足,情绪得不到有效释放,将会导致婴幼儿产生所谓的“口欲期固结”,即不断地在未来的发展中,寻求对这一时期严重缺乏关爱的直接或间接性满足。 周敏明指出,这种“口欲期固结”很可能会延续到成年。在成年人中,一般情况下这种“固结”不会表现出来,但等到他(她)情绪“兴奋”、“悲伤”、“压抑”或欲望得不到有效满足时,这种“固结”就可能显现。咬手指、咬吸管、咬铅笔都是这种“固结”的体现。 周敏明说,这是一种人的原生态情绪的反映,是一种孩子气的、天真的行为在成年个体中的延续。拥有此类“固结”的人,性格可能比较内向,不善表达。咬,其实是在寻找一种依赖,寻找一种可供发泄的途径,是一种自我保护的体现。 有此“癖好” 该怎么办? 周敏明提醒,如果你发觉自己有类似的行为,也不要觉得自己很另类、很变态。事实上,很多人多多少少都会有这种“固结”,只不过有的人表现出来的时间地点恰到好处,没被别人看到,也就无需太过在意。 但是,如果你不知不觉表现出来的这种行为,让别人看着不舒服,你也意识到了这种行为会给别人造成一定的困扰,你可以试着有意识去改变。当你想咬东西的时候,应尽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或者在紧张的时候,咬咬口香糖也可以缓解压力。 如果一两个月之后,还是照旧,那就有强迫症的嫌疑了,可以考虑去做心理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