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荷花在编草帽。记者 王鹏 摄 |
最近这段日子,慈溪长河镇的周荷花正忙着囤积材料。因为,再过两个月,来自美国的草帽订单将明显多起来。 60多年前,当四五岁的周荷花在父母手把手指导下开始接触编草帽的时候,她并没有想到,这门几乎每个长河人都有的手艺,会和“梦想”一类的字眼沾上边。 编了一辈子草帽,这位农家妇女,靠着一顶顶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玩意儿”,成了草编非遗传承人,还创造了长河的多个第一:第一幢高楼、第一家舞厅……如今69岁的周荷花经营着一家颇具规模的草编厂。这是她的阵地,她希望把延续了200多年的草编文化一代代传下去。 记者 樊卓婧 程鑫 通讯员 周莹芸 1 草帽堆中的童年 走进周荷花的办公室,一顶大吊扇锈迹斑斑,哗哗地转着。环视一圈,没有发现空调。她说,房间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那台老款复印机是最贵的物件了。 虽然简陋,但周荷花知足。 1946年,周荷花在长河一户普通农家呱呱落地。在她记忆里,父母成天坐在凳子上,忙碌地编着各种草帽。刚会爬,父母就把她放进竹编的簸箕里,一边干活一边方便看管。 四五岁,父母让她坐在小凳子上,开始手把手地教她编草帽。那时,村里家家如此,每个孩子的童年都是在编草帽中度过的。在长河人眼里,这是每个人都必须学会的一门本领,尤其是女孩子,否则,就会被人瞧不起。 10岁开始读书,周荷花已经是一名手艺娴熟的“老手”了。那时候,她白天读书,晚上跟着大人们一起编草帽。 当时,一家人围着一盏煤油灯,挑灯夜战。有时甚至连煤油灯也舍不得用,晚上天一黑,就睡觉;睡到夜里两三点钟,月亮升起来了,一家人再爬起来,趁着月光继续编草帽。夏天蚊子多,只好穿着长衣长裤,甚至穿上雨靴,全副武装,蚊子倒是咬不着了,人却热得像在蒸笼里一样。 2 从草根到贵族 长河人有传统,不但从小教孩子编织草帽,还给他们讲草帽的历史———长河草帽的故事一代代口口相传。 随着年龄的增长,周荷花渐渐了解草帽对于长河人的意义,也理解了为什么草帽能如此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每个长河家庭的日常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说,整个长河镇是靠着草帽成长发展起来的。 长河草编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勤俭淳朴的长河先民就地取材,用滩涂上野生的萱麻编织麻网、麻绳、麻衣等以备家用,这是长河草编的雏形。 1915年,长河草帽迎来最荣光的日子。在巴拿马万国出口展会上,长河草帽惊艳四座,获得了三等奖。从此,长河草帽走出国门。这成了慈溪最早的外贸生意。 几年后,上海一家法国洋行的老板慕名来到长河。当这位生意人发现长河的草编凉帽工艺精湛、价格低廉,从中看到了商机,便从南洋采购金丝草,到长河发放,编成草帽后再收购销往欧美各国。 金丝草传入后,长河金丝草帽以用料考究、做工精细、洁白无瑕等特点而畅销海内外,从而铸就起长河草帽的辉煌。 长河金丝草帽,盛行于西方上层社会女士的交际场中,在欧美市场有着良好声誉。据说,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夫人和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都曾戴过长河金丝草帽。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举行结婚盛典时,新娘也要戴一顶长河金丝草帽,方显高贵华美。 “十里长河无闲女,村村都是编帽人。巴拿马展奖金鼎,英皇爱作皇冠顶。”这句民谣至今还在长河广为流传。当时的帽行门联是这么写的:长河之滨,姑娘母亲手巧,几束飘飘金丝,编织头上彩云,打扮女皇陛下,丰姿绰约靓且丽;潮塘路上,诗人战士心仪,一顶翩翩草帽,特写时代风尚,馈赠国际友人,风度潇洒倜而傥。 3 草帽撑起的长河人家 周荷花小时候编的就是这种金丝草帽。原料由外商提供,非常紧缺。聪明的长河人摸索发现,地里的麦秆、海涂上的咸草等都是可用之材。他们还给这些上不了台面的“杂草”取了优雅的名字:南特草(南方特有之意)、溪草(生长慈溪之意)。 编好的样品送到国外,令他们惊喜的是,因为价格便宜,在市场上非常畅销。从此,草帽不再是上层社会的专属,平民百姓也戴上了长河草帽。 长河草帽业因此更加兴盛,中外商家纷纷到长河设立草帽行,草帽外销量不断增加,编织人员也不断向周边地区扩展,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长河为中心的金丝草帽产业网络。 周荷花清楚地记着,当时长河十里长街,商贾云集,帽行林立,最多的时候有200多家,从七八岁的孩子到四五十岁的妇女都竞相传习,上万人不分白天黑夜地编织草帽。 早上,全村妇女赶到帽行领原材料(有席草、蒲草和金丝草),队伍排得老长。傍晚时分,村口准时架起秤杆,回收做好的草帽。 “那时候,妇女们是家里的顶梁柱。男人们种田收入远没有编草帽挣钱多。”周荷花记得,当时,普通工人每天最高工资也就1元,而村里的妇女每天能做三顶草帽,出售草帽每顶是4角钱。 周荷花不但手艺出众,还爱动脑筋,创新花样,她编的帽子出售的价格是普通草帽价格的两三倍。与长河的大多数人家一样,草帽成了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 但是,周荷花考虑得更多:编得再好,每顶帽子能赚的钱也有限,难道除了日复一日地编帽子,就不能干点别的什么吗? 4 被草帽改变的命运 1985年,这位农家女租用生产队的仓库,开始了创业之路。靠着1万元的启动基金,她和工人走村串户收购草帽,然后送到上海,赚取差价。当时,宁波还没有进出口贸易公司,做外贸都要跑到上海。 两年后,她开起了一家小厂,扩大了生产规模。为了做大销量,她和员工跑到宁波、杭州等地摆地摊。那个时候,供销社百货大楼都是很牛的单位,要想在里面设个柜台可不容易。她只好采用最原始的销售手段,硬是靠两条腿跑出了草帽销售路子。 1994年,周荷花搬进这座现在看来已显陈旧的工厂,占地11亩。这是长河当年的第一幢高楼,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新加坡、泰国、日本等外商纷至沓来,小小长河镇俨然成了国际都市。 当时,镇上没有一家像样的饭店,更别提娱乐场所了。为了满足客人吃住娱的需求,周荷花又动了脑筋,她将厂房辟出三层楼,分别装修成宾馆、饭店和舞厅。这是慈溪第一家舞厅,吸引了周边越来越多的客人。周荷花成了当地的大名人。 让人始料未及的是,热闹的背后是接连不断的麻烦。舞厅开起来之后,斗殴纠纷时有发生,更有甚者,竟有人直接找上门要收保护费。 一个靠编织草帽成长起来的农家妇女,哪经得起这样的折腾?“实在是被折磨得身心疲惫,晚上电话铃声一响就心惊肉跳。” 一年后,舞厅关了;不久,饭店、旅社也不开了。周荷花开始一心一意打理草帽编织厂的生意。“作为一个长河人,也许这才是我的本分。” 儿子上了大学,成了她的得力助手。那些年,周荷花多次参加广交会。因为不会讲英语,全靠儿子在前面顶着,她在家里负责发货,1元一顶———孩子上学的费用就是这样赚来的。 5 草编文化要传下去 周荷花有一间“珍藏室”,几十平方米大,堆满了各式各样的草帽,有的透着田园气息,有的诠释着高雅精致…… “很多是客户的样品。”周荷花解释说,她现在的帽子几乎都出口美国,每年有好几百万个。 虽然现在的长河依然是响当当的草帽之乡,但在周荷花看来,长河草编技艺在渐渐衰落。 “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会编金丝草帽了。”周荷花甚感遗憾,即使像她这样的草编高手,现在也很少去编金丝草帽了。“编一顶金丝草帽要半个月时间,也就300多元钱,而织一般的帽子,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不过,令周荷花欣慰的是,早在2008年,长河镇开放了长河草帽业小学纪念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长河草帽的历史。 这所草帽业小学是长河人的骄傲,被誉为长河教育的发祥地。据周荷花介绍,这所小学是她父亲辈的时候,长河帽商张文焕、张大兴等人发起兴建的。 学校创建人在每顶草帽的收购价中抽一分钱作为赞助,所有人都积极响应,无数顶草帽“盖”起了这座“草帽业小学”。可以说,这所学校是由当地勤劳的妇女编织而成的。当时,长河周边鲜有学校,连余姚、上虞的学生也都来这里求学。 历经岁月沧桑,这所靠草帽产业撑起来的草帽业小学,如今已成为传播长河百年草帽文化的载体。长河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叶立平说,现在,镇里经常组织学校师生前往参观,还举办草编文化艺术节,旨在将长河草编文化代代相传。 “小时候编草帽时,我以为这就是一种最平民、最不入流的谋生技能,就和每个靠手艺吃饭的长河人一样,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我没有想到,这项最普通的技术,能创造这么多的财富,能影响这么多的人。”站在曾经的“第一高楼”前,周荷花感慨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