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澄衷 |
|
澄衷蒙学堂 |
昨天上午,“尺牍训蒙———《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特别展”在宁波帮博物馆开幕。这套诞生于113年前的教材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是有史以来第一部学校编纂的语文课本。而推出这部教材的“澄衷蒙学堂”,是由宁波商人叶澄衷在上海出资创办的。 在19世纪末刚开埠的上海滩,作为宁波帮的先驱和领袖,叶澄衷同时投资了金融、航运、房地产以及近代民族工业,陆续在上海、天津、汉口、九江等地广设分号30余家,拥资800万银两,富甲江南。 在坊间,叶澄衷也被称为“首善之人”。1871年,他出资3万银两,在家乡镇海庄市开设“叶氏义庄”,内设私塾;1899年,又在上海虹口捐置土地30余亩,出资10万银两,创办“澄衷蒙学堂”,学校于1900年落成。这两所学校为宁波帮发展培育了大批人才。 记者 林旻/文 记者 崔引/翻拍 1 幼年丧父 14岁去上海“学生意”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就在那一年,叶澄衷出生在宁波市镇海区庄市街道叶家村的一个贫苦家庭中。叶澄衷原名叶成忠,在叶家三兄弟中排行老二。1847年,就在叶澄衷7岁那年,正当壮年的父亲叶志禹离世。在《沈郎桥叶氏宗谱》中有过记载,母亲洪氏白天带着几个孩子去田里劳作,夜晚独自纺纱织布,贴补家用,一家人才勉强糊口。就算家中一贫如洗,洪氏仍坚持让叶澄衷随塾师就读。但是不到半年,就因为付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失学后的叶澄衷开始跟着母亲和兄长一起耕种父亲留下的几亩薄田。 11岁时,叶澄衷去了邻村的一个油坊做帮工。油坊老板性格暴戾,时常对他恶言相向。一年之后,叶澄衷终于激愤难忍,离开了油坊。 那个时候的宁波,不少穷苦人把十几岁的孩子送到上海去“学生意”。一个姓倪的同乡看到叶澄衷的情况,表示愿意带他去上海,但需要一笔人情费和差旅费。洪氏咬牙将秋天的庄稼作为抵押,凑够了路费,让14岁的叶澄衷跟着同乡去了上海。 2 拾金不昧 舢板少年靠诚信起家 1857年,上海滩大小报刊都报道了一则“小舢板”拾巨资物归原主的新闻,而拾巨资的主人公就是17岁的叶澄衷。 刚到上海的3年,叶澄衷都在黄浦江畔的小杂货铺中做帮工,寄人篱下的日子让他下定决心自立门户,在黄浦江上独自摇一条小舢板谋生。有一天,一位庆昌五金店的主人(英国籍)要去外轮上收取货款,待回岸时才发现自己雇的小舢板被风浪吹落了缆绳,漂到远处去了。正好被附近的叶澄衷看到,洋人跟他商量后请求搭船回去,叶澄衷二话不说答应了。船到虹口顺泰码头时已经入夜,洋人匆匆道谢离去,叶澄衷在收工时才发现船上有一个小皮包,想到是洋人落下的,想必有重要东西,肯定要回来拿。于是跟三弟叶成孝商定当晚不回家,船靠在码头等失主寻来。果然第二天一大早,洋人就找到码头来,看到叶澄衷兄弟还在原地,小皮包内的东西分文未少,兄弟俩的诚实让他十分感动,决定邀叶澄衷一起做五金生意。过了几年,叶澄衷攒了一笔钱,于1862年在虹口开设了一家“顺记五金洋杂货店”。 关于叶澄衷“诚信发家”的故事说法不一,他的家人在回忆中都提及了此事,在2000年出版的《上海轶事大观》中也有记载。“顺记”是上海滩第一家由华人开设的五金商号,也被称为五金行业的鼻祖,宋炜臣、王铭槐、汪显述等相继活跃于上海、天津、汉口等地的著名宁波籍商人,都是从“顺记”走出来的。 3 勤学外语 坐拥上海五金业半边天 叶澄衷的生意,几乎天天要跟外国水手打交道,这也成了他锻炼自己外语口语的途径之一。当他办起第一家属于自己的杂货铺后,依然坚持每晚请老师到店里给自己和职工教授英语、商法及海关则例。 1860年间,有一本《英话注解》在上海滩风靡,这是由旅沪宁波商人合作编写并集资刊印的,他们根据自己与外国商行做生意时学到的英语知识编写了这本英汉对话手册,是上海刊印的同类书籍中的第一本。而且书中的英语是用宁波话标音的,如spring(春)的注音为宁波方言“司必令”,winter(冬)的发音为“晕脱”。这本书为在上海创业的宁波人提供了许多便利。 “顺记”开始时店小利薄,经营以火油为主的各色洋货。因为叶澄衷为人厚道,大家都乐于与他做生意,之后业务扩展至绳索、锚链等五金杂货以及一些军需物件。顺记的进货来源一般是直接派人到英国订购钢丝绳、钢板、油漆等船舶用品。19世纪70年代中期,顺记洋货号已经开始从事买卖进口小火轮船业务。 1870年至1890年之间,叶澄衷在江浙、华中、华北一带开设了十余间分号,最早创办的顺记洋货号则改称为“老顺记”。此时的叶澄衷被誉为上海滩的“五金大王”,更在上海有“叶半天”之称。 1883年至1893年的十年间,在极力拓展五金业的同时,叶澄衷获得了美国美孚火油的在华独家经销权。从此,五金和火油成为了叶氏家族的两大支柱产业。 4 各业并举 近代上海民族工商业先驱 1897年5月27日,中国第一家华商自办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宣告正式成立。叶澄衷便是初创阶段的9位总董之一,由此可见他在上海工商界的地位和影响。 叶澄衷的大部分资产都投资于银钱业、房地产业及沙船业,经营的钱庄最多时达100多家,全国各地大中城市几乎都有他的庄号。所经营的房地产业“树德地产公司”,在上海一地,即有地产400余亩。同时,随着外国资本的不断入侵,叶澄衷痛恨当时实业不振的状况,决心尽己所能振兴民族工业,先后在上海创办了“燮昌火柴厂”和“纶华缫丝厂”,均为行业中的先导。他还率先涉足近代航运业,创建于1889年的英商鸿安轮船公司,叶澄衷也是华商大股东之一。 19世纪90年代,叶澄衷迎来了事业的顶峰。1897年,根据叶家经营的各企业统计,其一年的利润高达30万两白银以上,其中房地产收益约占三分之一。据《上海近代五金商业史》记载,即使在叶澄衷去世后的1905年前后,叶家仅房租收入每月仍达6000两至8000两。此外,叶澄衷在老家镇海还有置地3000余亩,后来创建“叶氏义庄”,其中部分田地被拨作“义田”。 5 至情至孝 沪甬两地的“首善之人” 在叶澄衷的童年时代,心地善良的母亲对他的人格和思想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第十世讳澄衷公四十弧庆序》中有写到,在贫寒之家长大的叶澄衷,从小失去父亲,若不是母亲洪氏的言传身教,没法达到如此大的成就。叶澄衷在上海的事业一稳定,也立刻把母亲接去同住,但住了6年之后,洪氏便回到宁波老家。1870年,洪氏在家乡病逝,这件事让叶澄衷伤心不已。 1888年,叶澄衷因带头巨款应赈浙江灾荒而获得清廷传谕嘉奖,并赐给“乐善好施”、“勇于为善”两块匾额。在叶澄衷去世后三年,其委托族叔叶志铭在家乡筹建的“叶氏义庄”终告落成,主要用作私塾和库房。当时宁波乡间盛行一句民谚,“依澄衷,不忧穷”。1906年,“叶氏义庄”更名为“叶氏中兴学堂”,对族人实行义务教育。包玉刚、邵逸夫、包从兴、赵安中等一众宁波帮人士都曾在这里就读。 另一面,叶澄衷为了让手下诸多员工及其家属日后的生活有所保障,于1897年倡议建立了“怀德堂”,目的在于“联同人而恤孤嫠”,他亲自订立章程,派人管理。 因为自己幼年失学的经历,叶澄衷晚年积极致力于办学活动。1899年,他在上海创办“澄衷蒙学堂”,可惜这年,叶澄衷逝世,校舍尚未落成。叶澄衷终年59岁。他是上海第一个捐地出资兴办学校的商人,“澄衷蒙学堂”是华人自办的具有开创意义的新式学校之一,先后培养了数千学子,其中著名人士便有丰子恺、胡适、李达三、李四光、钱君陶、夏衍、袁牧之、竺可桢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