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陆、香港、台湾译名的差别,有时候同一部电影,完全会以为是不同的三部影片。 |
在《变形金刚》热映之际,中国台湾媒体以一篇题为《擎天柱、威震天是哪位?变形金刚差“译”》,引起两岸三地关于外国译名的讨论。直译好还是意译好?擎天柱好还是柯博文好?贝克汉姆好还是碧咸好?且看影评人对三地译名特色的观察分析。 大陆 ●直译往往力不从心 ●四字译名走红批片 你看过《怀疑》《滑铁卢的桥》《伟大的瓦尔茨》《随机收获》这几部经典电影吗?你确定是经典?换一个问题,你看过《深闺疑云》《魂断蓝桥》《翠堤春晓》和《鸳梦重温》吗?当然之前4部电影的名字有3部是根本不存在的,我一是想说明有时候直译害死人,二是想说明我们曾经有过多么美好的译名,随着时间推移,无论是台湾、香港还是大陆,这些美丽的译名都逐渐消失。 从录像厅岁月到DVD年代,我们接受的好莱坞电影大半都是港台译名。直到1995年,那是一个春天,大片来了。大约一年只有10部电影的编制,人们的工作更容易兢兢业业,所以大多数中国观众看到的第一部大片The Fugitiive不叫《逃亡者》而是叫《亡命天涯》。随后几年,片名的翻译大多中规中矩,以直译为主,辅助以意译,还贡献了《碟中谍》这种信达雅兼备,且完爆港《职业特工队》、台《不可能的任务》的好名字。但是2004年的灾难大片《The Day After Tomorrow》,似乎开启了内地公映版标准片名直译的潮流。《后天》这个名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备受耻笑。 又过了几年,好莱坞进入漫画“超级英雄”时代,反正就是各种侠,剩下的超级大片《变形金刚》《功夫熊猫》《环太平洋》……不是约定俗成,就是一目了然,根本没啥发挥空间。即便如此,这期间还是有人脱颖而出。The Bourne Identity和Inception,前者被译为《谍影重重》,没有叫做《伯恩的身份》,后者被译为《盗梦空间》。 其实,直译也并非全然不好,有时候简单明了的名字并不比那些时时刻刻憋着劲儿要博眼球的名字差,估计很多人会选《无耻的混蛋》,而对《希魔撞正杀人狂》感到莫名其妙吧。 不知道是不是从《亡命天涯》得到了启示,此后许多年里批片的名字大多是四个字,而且套用在N个电影上都合适,《地铁惊魂》《天际浩劫》《寻龙夺宝》《整编特工》《终极快递》《玩命追踪》《惊天危机》…… 香港 ●片名力图简洁明了 ●译名渐和内地接近 《变4》在香港名为《变形金刚4之歼绝世纪》;《沉睡魔咒》港译只是多加了三个字“黑魔后”而已……随着内地上映的好莱坞电影增多,也因近年来推出的好莱坞大制作多属卖座影片的续集,导致许多影片进入内地后的中文片名与香港其实已大同小异。 当然,也有一些片名出入较大,例如《被解救的姜戈》在香港译作《黑杀令》。显然后者的译名考量的是市场,也巧妙呼应了片尾被解放的黑奴姜戈确实成为枪手。而最近一部原英文名为A Million Way to Die in the West的影片,如果直译的话,或许叫做《百万种死于西部的方式》,又或称《蛮荒年代在西部是这样死的》……但这样的片名实在太累赘,也有点莫名其妙,更因为它其实是部喜剧片,于是最后译成了《夺命西》!如此简洁有力的片名,再加上前些时候一部三级中文片《一路向西》的效应,会让观众产生某些联想。果然,该片推出后,票房反应还算不俗。 香港人青睐简洁的名字,连巴西球星内马尔被称为“尼马”,万人迷贝克汉姆只用简单的“碧咸”替代。 多年前有部好莱坞电影叫做《美人如玉剑如虹》(Scaramouche,1952),其实直译的意思是“胆小的丑角”,是出喜剧片,然而当时的香港发行公司却以典雅的中文文字译成颇有大制作意味的片名,事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大制作流行的年代,例如《埃及妖后》,假如直译为克莉奥帕特拉那是多么乏味的事———拿多年前的香港西片中译片名举例,意思是指香港有着市场传统,时至今日,依然如此。 台湾 ●“魔鬼神鬼”是类型标签 ●“无敌铁牛”针对儿童 对于台湾观众而言,片名、人名啥的翻译,都已经是老话题了。老实说,我们自己也有不少抱怨,但是人家片商有他们宣发的考虑,真的是无解。 吐槽当然有,2010年一部很有气质的独立制片《杰克去划船》,在台湾译成《恋爱从游泳开始》,中年爱情与人生困境突然变成青少年校园恋爱事件,糟蹋了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唯一执导的电影。又或者《百万种死于西部的方式》,台湾硬要叫《百万种硬的方式》,译名虽跟原片名恰好相反,不过呢,看内容其实是吻合的。所以你怎么去判断好坏? 大陆网友吐槽台湾给影片套以“神鬼”、“魔鬼”或“终极”之类的译名,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倒是真的。这些译名中的熟词热词,如“魔鬼××”“神鬼××”,相当于一种类型标签,让影片很快就找到它的观众。猜想最初取了这个名的片大概是大卖了,后来也就延续下去———跟风打保守牌是台湾片商的习性。又如“火线”系列总是跟刺杀总统的题材有关,结果这类标签反而也传达了题材的分众化。 变形金刚中的“擎天柱Optimus Prime”在台湾的译法中也有一些变化。在卡通动画播出时代,被称为“无敌铁牛”,毕竟收视群体更多是小孩,“无敌”听起来炫酷一点,“铁牛”对应了Optimus;上世纪90年代重播卡通时则使用了“至尊”,较接近Prime原意。 台湾早在游戏《Final Fantasy》时就译以《太空战士》,所以该系列人物拍摄的动画自然沿用了同名,而不是《最终幻想》。这些都是习惯,约定俗成的东西,有时候是没有道理的。 托纳多雷电影《海上钢琴师》,在台湾也是这么叫的;而《史密斯夫妇》台湾译作《史密斯任务》,感觉也不差,但老实说《史密夫决战史密妻》这样突梯的译名反而更有趣,不是吗? 据新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