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警李正林正在进行新车上牌查验。 |
|
窗口民警在为市民办理牌证业务。 记者 王鹏 摄 |
(上接09版) 与为群众提供便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牌证科民警对自身的严格要求。 在牌证科办公区的桌子上,一个透明的塑料盒很显眼,上面写着“手机保管箱”。 牌证科副科长俞敏辉介绍说,从今年3月开始,每个窗口工作人员上班时间都要把手机暂存到这里。 窗口虽然忙,但也有空闲的时候,刷刷微博、看看微信,并不算太过分,“但作为服务窗口,这样给人留下的印象总是不太好。” 俞敏辉说。 按照规定,办证大厅是下午5点下班。可哪怕只要有一个群众赶在5点大厅关门前取了号,工作人员就一定会帮他办理完所有业务再下班。 民警还会对当天办结的业务进行随机电话回访,同时也会通过发短信方式征求群众的意见。这些反馈都将成为他们改进工作的动力。 分布在4S店、医院的“牌证科” 办证大厅的“导办台”旁,放着一台复印机,为来办事的人提供复印服务。 和一些窗口单位不同,这里并没有张贴“复印价目表”。俞敏辉说,复印是免费的。 一台复印机每年的运维成本加上人工费用,并不便宜,差不多要10万元,都是车辆管理所承担。 “就算要收费,也就1元、2元,大多数人不会计较这点钱,但免费给大家带来的心理感觉是不一样的。”来办业务的市民王超说。 服务举措上的创新,换来的是彼此间的互相理解。工作方式上的创新,使得车辆管理业务的运转“提速”。 每年有120万~130万人次到车辆管理所牌证科办理相关业务,不仅对28名民警是个考验;对办业务的群众来说,也是件挺心烦的事。 2009年,牌证科开始尝试管理服务的“社会化”。这个做法,在全国各地车管业务中起步较早,发展至今,运转畅通。 汽车驾驶证档案、学习档案等27项车辆驾驶管理业务全部下放到县级车管窗口,布建了186个车管业务受理服务延伸点。 全市目前已有110家4S店可以直接办理车辆上牌业务,占全市4S店总数的98.5%。 宁大附属医院还成立了驾驶人体检中心,为机动车驾驶人提供体检、提交身体条件证明及驾驶人拍照等服务业务。换句话说,只要检查符合条件,驾驶人在医院就能换证。 延伸银行办理机动车抵押登记业务受理点,目前机动车抵押登记延伸点达到32家,受理的业务占抵押业务总数的近三成。 “放权”不等于放弃。管理服务的“社会化”也对牌证科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和汽车回收公司共同开发,一套完整的报废车辆远程监销系统问世,有效堵塞了报废车辆监管漏洞,实现了“底数清、情况明”。 在4S店,整个上牌流程也会通过远程监控实时传输。工作远程监管,问题远程点评,隐患远程消除,科技手段保障了创新的严肃和严格。 严谨、踏实的创新态度,使得这些举措往往作为“宁波经验”在全国推广。全国车辆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在进行修改时,也往往会征求宁波车辆管理所的意见。 钻在车底下的车管民警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牌证科的民警就是坐在办证大厅里审查资料,发放证件。实际上,有这样一群牌证科民警,他们的工作地点在滚烫的汽车边,甚至汽车底。 位于第一汽车市场的查验岗,主要负责全大市的大货车查验。光是恶劣的工作环境,对已经56岁的民警李正林来说,就是个考验。 盛夏,地面温度原本就有四五十度,刚刚熄火的大货车还喷发着热浪,而李正林还要钻到车底去核对车架号。 “一天要查验170辆左右,其中三分之一是货车。”李正林说,工作环境的艰苦,查验任务的繁重,都不会影响他耐着性子看清车架号上的每个数字和字母,“这是我们的责任。” 和李正林不同,今年45岁的凌萍承担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是对盗抢、走私、拼装等嫌疑车辆进行查验。 “查验一辆车起码要花两天时间。”凌萍说,有些拼装车,技术很高超,车架号、发动机号都是重新焊接的,稍有疏忽,就很难发现。工作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对凌萍来说,最开心的是莫过于经手查验的转出车辆,顺利通过接受地车管部门的审核,“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民警张萍主要负责车辆转移登记的核查。一连串的发动机机架号,由近20位的数字和英文字母组成,要一个个核对清楚,这对曾经做过白内障手术的张萍来说,是件挺辛苦的事。而她现在每天的工作量,起码要核对100辆以上的车辆。 民警金兰“半路出家”负责档案管理,只要一有空就钻研复习业务知识,在每次的考核中,成绩都不输年轻人。 她还负责外国人外国驾驶证换国内驾驶证的科目一考试,为此她还特地学了简单的英语。不少在宁波工作、生活的外籍华裔,经过考试,都和她成了朋友。 “责任心”体现在牌证科每个民警的日常工作中。去年“菲特”台风影响我市后,牌证科专门组织“流动车管车”深入重灾区余姚办理机动车号牌补领360余起,驾驶证补换业务近200起。 记者 石承承 实习生 毛超峥 通讯员 王珏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