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商报特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7月2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奶奶卖房为她治病 堂哥堂嫂悉心照料

一个尿毒症患者家庭的11年

艰辛中的温情和感动,支持着他们步步向前……

  饭桌上,堂嫂(右)给张翠霞(左)夹菜。记者 王鹏 摄

  上午10点半,在服装厂做工的张宴香准时跟组长请假,一溜烟跑回家。11点,厨房里哧拉一声,早上洗好的菜下锅了。12点,洗好碗筷赶回厂里,刚好和在食堂吃饭的同事们一起开始工作。

  每天坐在家里等她请假回来做饭的,是丈夫张刚强的84岁奶奶孙瑞珠和32岁堂妹张翠霞,这样一晃已有四五年了。

  11年前,21岁的张翠霞不幸得了尿毒症,奶奶被迫卖掉房子为她换肾治病。祖孙俩无家可归,堂哥张刚强把堂妹和奶奶接到家中,组成了一个特殊的五口之家,而挑起照顾祖孙俩重担的,是和他们没有血缘关系的堂嫂张宴香。

  生活像流水一样,不急不缓地继续。艰辛中的温情和感动,困境中的那一点念想,支持着他们,一步步向前。  

  记者 樊卓婧 程鑫 通讯员 严修成

  1 童年

  张翠霞反复做着一个梦,她赚了钱,带奶奶去商场买东西。挂在橱窗里的大衣很好看,但刚走到门口,梦就醒了。

  她有近10年没有进过大商场了,早已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样子。

  醒来有大把的时间,她不知道该做什么,慢慢地踱到窗前。人流和车来车往都是不变的风景,偶尔有鲜亮的豪车经过,轰的一声,绝尘而去。她的眼睛亮了一下,又迅速黯淡下去。

  她想出去,像同龄人一样出去上班,或者同朋友逛街购物,但从来不说,因为这都是奢望。

  尿毒症的后遗症让她手无缚鸡之力,走出去就担心回不了家。

  生病后,她的世界被定格在医院和家里这两个狭小的世界,长期的“与世隔绝”把她变得沉默、内向。

  说起往事的时候,她的记忆似乎已经模糊。这个命运多舛的孩子,有着不幸的童年,很小时候母亲就不在身边,留给她的印象只有残缺的碎片。刚上学,父亲又去世了,年幼的她成了孤儿,跟着爷爷奶奶过日子。

  奶奶说,她小时候从来不问妈妈。有好事者问她妈妈在哪里,她一低头,说不晓得就走开了,但每次看到别的母亲和孩子在一起,她都会停下来看半天,但什么都不说。爷爷奶奶都是江北慈城的农民,靠种田为生,她懂事早,小小年纪就已经开始帮爷爷奶奶烧菜做饭,下地除草。

  爷爷奶奶尽自己最大努力疼她,保护她。但没几年,爷爷也去世了,就只剩下她和奶奶相依为命。失去亲人的伤痛,加上生活的重压,奶奶一夜之间满头白发。为了给奶奶分忧,张翠霞多次提出中断学业,但遭到奶奶的拒绝。

  于是张翠霞坚持读到初中毕业,决意进厂挣钱。她同时也没放弃学习,工作之余还报了夜大,天天下班回来就去读书。她希望凭自己的努力,多挣钱孝敬奶奶。孙瑞珠也觉得,享孙女福的好日子,刚刚开始。

  2 发病

  张翠霞是出了名的勤快,上班她加班加点,下班回家她洗衣做饭。这个当时不到20岁的姑娘,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可就在生活刚刚向她露出笑脸的时候,一场谁也没料到的灾难悄悄降临。

  2003年的一个双休日,正在加班的张翠霞突然晕倒,送到医院时,她已陷入昏迷。医院的诊断结果把所有在场人员都吓呆了:尿毒症。

  直到今天,张翠霞都还没弄明白,自己为什么患上了这种疾病。发病前,她曾有过乏力、嗜睡的症状,但年纪轻轻的她根本没想过,如此严重的病魔会落在自己头上。

  孙瑞珠不识字,但她知道这是很严重的毛病。医生解释的时候,她满脑子嗡嗡作响,不停地重复,她才21岁,她才21岁……

  但老太太是经过事的人,很快冷静下来。第二天再去问医生时,已经变得头脑清醒,有条不紊。

  她打断了医生的专业术语:“别说那些有的没的,乡下老婆子听不懂。你说,有没有治,要怎么治?”

  医生说,患上尿毒症,如果不换肾,就必须不断做血透维持生命;假如换肾,则需找到合适的肾源,手术费需要几十万元。

  这笔钱对于相依为命的祖孙俩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但当时已是古稀之年的孙瑞珠态度很坚决,医生你只管治,多少钱我都找来。

  今年84岁的孙瑞珠老人一头白发,满脸沟沟壑壑,话不多,总是慈祥地微笑着。看到孙女如今病情已渐趋稳定,她也宽心多了。她说,终于熬过来了。

  刚住院那阵子,老人在慈城和宁波市区之间来回奔波。后来张翠霞的病情加重,老人毅然决定将孙女送到上海治疗。

  那时她是家里的总指挥,自己年纪太大,就安排张翠霞的伯父、姑姑姑父等人轮流到上海照顾。

  回宁波后,因为手术费不够,张翠霞只能靠透析维持生命。不管刮风下雨,老人每周都要带着孙女到鄞州第二医院做血液透析。

  舍不得搭出租车,她们要转乘好几趟公交,路上来回至少4个小时。为了省下每一分钱,老人省得近乎苛刻,一碗酱冬瓜也能吃上几天。

  即便这样,每次1000多元的血透费用,还是很快把原本微薄的家底掏空了。

  3 卖房

  20多岁的女孩,在病魔的折磨中一点点衰弱下去。看着痛苦不堪的孙女,奶奶做出了卖房筹手术费的决定。

  那套村里的拆迁安置房是两人唯一的财产,卖掉房子,意味着她们今后将无家可归。

  张翠霞不同意,没有了房子,奶奶靠什么养老?而且就算卖了房,花了钱,也不一定能把病看好。

  孙瑞珠坚持卖房,她觉得,没有房子住哪里都行,没有孙女她是活不下去的。

  2005年,孙瑞珠老人以20万元的价格卖掉自己的房子。拿到钱的那天,张翠霞背着奶奶哭了一场。但是,她好像从来没看到奶奶哭过,奶奶总是微笑着,“医生说肯定会好起来的。”

  那是张翠霞最痛苦的时候,她一度产生过放弃治疗的想法,希望把钱留下来给奶奶。

  幸运的是,房子刚刚卖掉,张翠霞便找到肾源并配型成功。生活就是这样,让人充满失望却不会绝望,让人受尽折磨又充满念想。

  看着奶奶、姑姑姑父像孩子一样的笑脸,张翠霞觉得希望好像就在眼前,以前的日子,快要回来了。

  医院出来,家没有了,祖孙俩的遭遇引起了村里的关注,村委会为她们安排了一处临时住房。

  同所有器官移植的患者一样,张翠霞也必须长期服药,否则就会出现排异反应。为了节约点钱,她曾私自减少药量,结果马上就出现腹痛腹泻等排异症状。

  更要命的是,因为免疫力低下,稍不留神她就会感冒,随后出现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好几次她晚上发病,必须送医院。

  坚持了几年,奶奶越来越老,再也力不从心。堂哥张刚强和堂嫂张宴香商量后,把奶奶和张翠霞接到自己家里,这一住就住到现在。

  4 亲情

  花菜、带豆、番茄炒蛋,外加一盘清蒸鳗鱼,记者采访的当天,张宴香为家人准备了这样一顿午餐。

  每天上午10点多,她就要请假回家,烧菜做饭。自从奶奶和堂妹住到家里之后,她换了工作,到这家服装厂上班。工资虽然不高,但离家近。最重要的是自由,请假方便。

  一家人有说有笑,张宴香还不时替堂妹夹夹菜,要她多吃点,对身体有好处。

  张翠霞知道堂哥堂嫂家的情况,好想帮着他们分担哪怕一点点的家务,但换肾治疗后的她几无缚鸡之力,而且稍不注意就会感冒发热,必须送医院。

  “最近这两年已经好多了,不像前几年那样频繁送医院,轻松多了。”堂嫂呵呵笑笑。

  “怎么会轻松,堂嫂真挺苦的。”张翠霞说,停了停,低下头去,“我心里都知道。”她告诉记者,堂哥张刚强在慈城一家五金厂上班,工作也不稳定。最近这段时间,厂里裁员,他又得重新找工作。他们的女儿上初中,也正是用钱的时候。

  张宴香眼睛红了一下,“日子总要过下去的。”

  这位来自贵州的农家妹子,有着山里人特有的敦厚和朴实。她说,奶奶年纪那么大,堂妹生活也不能自理,让这样的两个人单独住,可能饭都做不出来。住到家里来,至少有个照应。“这是做媳妇的本份。”

  虽然跟张翠霞没有血缘关系,但却拿张翠霞当妹妹看。张翠霞也庆幸有这样一位好嫂子,两人就像姐妹一样相处。

  在堂哥家,张翠霞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每个月一次的医院检查,堂哥堂嫂都要抽出时间陪着去。

  虽然家里承受着较大的生活压力,堂哥一家从未对张翠霞表露出任何的嫌弃,张宴香知道生病的人比较敏感,也很脆弱,所以平常说话做事特别留心。

  堂妹胃口不是太好,虽然家里比较清贫,她总是尽可能把简单的蔬菜也做得香气可口。

  在堂哥堂嫂的精心照料下,张翠霞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堂哥家里条件很一般,还有个上初中的女儿,生活负担本来就重,这些年又多出两个人要照顾,他们真的很不容易。”

  对堂哥的帮助,张翠霞心中充满感激,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的身体能早点好起来,有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虽然谈不上报答堂哥堂嫂的照顾之恩,至少可以减轻点家里的负担。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