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永尧展示大金蟾的原型 |
|
大金蟾在北京玉渊潭公园亮相 |
自从那只肥硕饱满、瞪着大眼睛的大金蟾在北京玉渊潭公园亮相后,其设计者,宁波收藏家、宁波金鲁班大木作园林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永尧的电话就没停过。 全国各地的记者都约他采访,也有很多朋友打电话给他,直言不讳地说网上很多人在吐槽大金蟾“雷人”、“毁三观”。郭永尧耳朵不好,扯着大嗓门:“你再说一遍?哎,让他们都说嘛。有争议说明大家都关注,有关注才有生命力。” 郭永尧刚过知命之年,身材魁梧,声音洪亮,听力的障碍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一名精明的生意人和颇有名气的收藏家。他说:“只要我觉得对就会坚持,我一个耳朵管用,一个不管用,所以只听有用的话,不听闲言碎语。” 记者 樊卓婧 程鑫 有想法的小木匠 设计大金蟾的惊人计划,从去年大黄鸭亮相香港的时候就诞生了。郭永尧说,他当时就想着,如果自己要做一个,一定要比大黄鸭更大、更壮观。 我们问他,不怕别人说你东施效颦?他说,其实大金蟾的文化理念构思两三年前就有了。“那时候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宣传慈溪的越窑青瓷,我选中蟾蜍这一具有多样文化象征的灵兽做了很多试作品。”而大黄鸭只是给了他一种灵感,让他找到了最容易引起关注的表现形式。 最终出现在玉渊潭公园消夏文化活动开幕式上的“荷叶金蟾”,身高22米,宽21米,长28米,底部直径34米,用550个特制涂层布裁片制作而成,有七层楼那么高,的确比大黄鸭大得多。 据制作公司介绍,“大金蟾”的制作难度是“大黄鸭”的3倍,最难的就是制作金蟾的脸部表情,整整耗时2个月才完成。 做艺术品,当然会有模仿、借鉴,但是必须得有自己的创意,郭永尧说,这个道理,早在当年他做学徒时就已经深有体会。 郭永尧出生在慈溪掌起一个贫苦的农家,兄弟姐妹6个,他最小。11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偏偏他又得了一场大病,发高烧,送到赤脚医生那里,连续打了好几针,结果烧退了,可一只耳朵也坏了,没法继续读书,长大后才知道是庆大霉素惹的祸。 经亲戚介绍,他13岁时到鄞州横溪一个有名的木匠师傅那里学手艺。那时的他年纪虽小,却很勤快,也很好学,再大再重的木料,他都抢着去搬,常常弄得满手血泡。 师傅很喜欢这个小徒弟,毫无保留地把技艺传授给了他,半年多时间,他几乎就可以做出和师傅一样的东西。师傅很满意,告诫他,要用心琢磨,做出自己的特色。 郭永尧若有所悟。他开始留意什么样的家具受欢迎,那些刚搬了新居的中年人和准备结婚的年轻人需求有什么不一样,并且开始在一些细节上下功夫,让家具除了具备实用功能外,更美观洋气。 一个无意的机会,郭永尧留意到了骨木镶嵌这门老手艺,于是又重新拜师学艺,在此过程中也认识了不少师傅。 郭永尧当时的梦想就是做一个手艺精湛、受人尊敬的好木匠,但是,当改革的春风吹进慈溪这个小县城时,他开始有了别的想法。 被一封信改变的命运 上世纪80年代初,18岁的郭永尧给当时的慈溪县领导写了封信,表达了想要办一家家具企业的愿望。 当时这个举动遭到许多人的嘲笑,一个初中都没毕业,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就想当老板?当然,其中也不乏支持者,佩服他的勇气和闯劲。 这种铺天盖地的议论,在“大金蟾”出现后的今天再次重演。郭永尧不会上网,但家里有不少报纸:“小孩子被吓到了”,“不假思索地拿来主义”……郭永尧当然做不到完全无视,但他觉得,这样的评论算不了什么,一切要以事实说话,以结果说话。 他说,北京电视台对“大金蟾”的采访,还是有很多人点赞,说大金蟾很萌,很可爱,有文化。而且,数据显示,第一天参观人数为5万人,后面几天都在10万以上。他觉得,虽然争议很多,但至少说明很多人在认可它,接受它。 当年,他也没想到,报着试试看的心态寄出的信很快就有了回应:慈溪县领导非常支持,还让相关部门给他批了1.6亩地,郭永尧成立了东方工艺美术厂,成为慈溪当时最早的个体户之一。 他的第一桶金也是顶着重重压力赚来的。企业成立之初没有订单,郭永尧把目光瞄向了当时宁波唯一一家红木家具厂———宁波工艺美术厂,找他们生产科科长拉业务,但对方根本不理睬他。 “我没办法,只好下班时间在厂门口等着。”郭永尧说,下班后,科长骑着自行车回家,他就跟在后面追,一直追到他家里。许多年后的今天,郭永尧说起这段创业故事依然很兴奋,“后来他老婆也看不下去了,说人家那么有诚意,你就到他厂里去看看吧,我这才有了第一次机会。你看,很多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都要自己去争取的。” 就这样,科长被他拉到了厂里,一看他做的家具就被打动,从此建立了合作关系。两年内,厂里的业务量直线上升,员工也从最初的10多人发展到40多人。 198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日本一家知名企业看到了他们工厂生产的红木工艺品,大为赞赏。经过朋友的牵线搭桥,郭永尧一下子接到了近50万元的订单。“当时自己都吓蒙了,那个年代,很多村办企业一年的产值也就8万多元。”后来,他通过加班加点以及和其他企业合作的方式完成了订单,企业的名声也因此走出了国门。 从木匠到工艺美术师、收藏家 上世纪90年代初是郭永尧最风光的时候,但在本世纪初,他却选择了转行。 郭永尧说,当时转行也是迫不得已。当时市场上做红木家具的企业越来越多,并且出现不少假冒产品,他不肯随波逐流,也不愿意加入恶性竞争,于是放弃了红木家具生意,开始涉足仿古家具和古建筑的设计。很快新的事业就被他做得风生水起。 他先后为加拿大佛教协会承建了总投资达2亿美元,备受关注的仿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工程,此外,他承建的仿山西五台山唐代遗构《大佛光寺》《东大殿》的整座伽蓝七殿寺院工程于2010年荣获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颁发的“国家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示范工程”大奖,还于2011年获得了“罗哲文提名奖”等国内外许多奖项。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大型寺庙古建筑重建工程等纷纷来人来电,要郭永尧公司承建营造,业务应接不暇。 多年的跌打滚爬,郭永尧被古家具里博大精深的文化所吸引。他常想,要是哪天能亲眼见到真正的古家具,该有多好。抱着这个想法,他逐渐走上了明清古家具的收藏之路,而这一走,就是二十多年。郭永尧在古家具收藏这条路上越走越宽,成为浙江当代十大收藏家之一。 这些年,他共收藏了5000多件文物,至今在藏品上的花费达9000多万元,每件藏品背后,都有一段津津乐道的故事。 他最珍爱的是明代紫檀木制雕莲纹佛龛,是他从山东德州一位80多岁的老农手中收购而来。 几年前,郭永尧在这位老农家中发现了这件藏品,如获至宝。老农介绍说,上世纪60年代,他们那一带连年干旱,便商量弄个佛龛回来供奉灶王爷以求风调雨顺。生产队一帮老少爷们用马车驮着面粉和鸡蛋等东西,好不容易赶到北京,在一位清代王爷后裔的四合院里换来了这件佛龛。后来农村包产到户,队里便以200元的价格把这件佛龛转让给了他。 老农不敢开价,但当郭永尧提出用180万元的价格购买时,他惊得半晌说不出话来。 这事在收藏圈曾一度传为笑话,有人说郭永尧太傻,因为老农不识货。郭永尧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真正的藏家,是不会因为主人的不知情而降低了藏品的价值。 爱公益的“文化人” “我一直关注文物保护,在行业内也有些影响力。前段时间,我把这一想法和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负责人一说,对方就很赞同,还上报了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大型活动办公室,光办许可证就用了半年。”郭永尧说,这次的金蟾展出,是很隆重的。展览前,北京组织了多批专家和机构进行论证,都觉得金蟾被称为“三足灵物”,有吉祥如意、招财纳福的文化寓意,并不像某些媒体上说的那样,是不了解市民审美,“拍脑袋”的决定。 大金蟾的此次巡展是一次公益活动,展出的部分利润将捐赠给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巡展当天,郭永尧就以个人名义,向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捐赠了人民币60万元。 这样的公益捐赠对郭永尧来说已是家常便饭,即便是他辛苦淘来的那些藏品,捐赠起来也毫不吝啬。 郭永尧有本公益记录簿,详细记录了他从2009年至2014年间所捐赠的实物和款项,以及受捐单位出具的发票等证书。记录显示,5年间,他所捐款项和实物折合人民币已达1300多万元。 “收藏要为社会服务,这样才能体现收藏的价值。”这是郭永尧对收藏的理解,这些年,他以收藏为媒介,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目的就是想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出力。 早在2008年,郭永尧就有创建私人博物馆的设想,但由于土地审批和规划等原因,私人博物馆无法建成。“这么多文物藏在家里,岂不埋没了它们的价值?”那时候起,郭永尧就打算,慢慢将一些文物捐赠出来。 其实早在1999年,郭永尧就捐了三件国家三级文物给慈溪博物馆。2012年,他又向宁波慈善总会捐了100多件文物用于慈善拍卖。去年,他向宁波教育博物馆捐赠了200件教育文物单品,经浙江省文物局鉴定,194件为文物,这其中还有50多件为宋、明、清代文物。不到一个星期,他又向慈溪博物馆捐赠300多件文物,这批文物更为珍贵,至少有十件以上都是国家三级文物。 “我初中没毕业,是最没文化的人,却机缘巧合做了文化人的事。”郭永尧自谦地表示,他所做的文化公益,也像这次大金蟾展出一样,不时有不同的声音传出,但他并不在意,只要他认为还有点意义,他就会坚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