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宁波新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7月25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小学老师的反思

  [上接02版]

  小红花的是是非非

    几年前,有个小女孩告诉刘善娜,她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个小男孩。

  六年级的孩子有这样的心思,刘善娜已经见怪不怪,她只是好奇:“你为什么喜欢他呢?你成绩那么好,数学比赛拿了那么多奖,比他厉害多啦!”

  小女孩说,他有礼貌啊,看到谁都是笑呵呵的,脾气好,还喜欢帮助别人。

  想想也是哦,以前怎么就没发现这个成绩平平的男孩有这么多闪光点呢?刘善娜一向觉得自己挺开明的,可是潜意识里,还是不知不觉拿成绩来比较两个孩子。

  她后来反思,这种想法对许多人来说已经根深蒂固。从小开始,我们就习惯用一种“量化”的标准来评判孩子,从幼儿园起,我们就习惯给表现好的孩子奖一朵小红花。然后大家都在看,全班谁的小红花最多,最少的那个孩子家长会觉得很丢脸。

  以后就不必说了,分数、排名都是硬指标,学钢琴就必须要考级,学奥数就必须拿奖,否则就没用……大家都已经忘了,学习是为了成长,为了掌握可以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的本领,为了让自己认识更大的世界并收获更多的快乐。

  在这样的社会心态下,很多老师会不自觉地把孩子当作证明自己教育成果的工具。

  刘善娜在日记里回忆,评流动红旗的时候,有些老师就特别要强,不停地问:“为什么扣分?”“怎么会这样?”搞得去检查他们班的人也特别紧张。他们会把孩子逼到角落里,自己不快乐,孩子更不快乐。

  她引用了教育在线的红人铁皮鼓的话:“中国的教育,过分强调教师之间的竞争,正在把一批年纪轻轻的女教师培养成灭绝师太,男教师当然也好不到哪里去,说到底,大家都在恶狠狠地教书。”她说,读到这句话的时候真是会心一笑,不少老师的外号真的叫“灭绝师太”。

  所以,如今再看低年级那些贴满小红花的墙壁,开始有了质疑:孩子们的学习是否成为了潜意识的就是为了得到小红花,得到老师的表扬?那些总是得到小红花的学生,在一次次得到小红花的结果中,最终沉淀在他们心中的是一种健康的自信吗?

  刘善娜后来对那个女孩说,你眼光不错,我也觉得他挺好的,不过可以暂时不说,万一以后碰到更喜欢的男孩呢?那女孩又把心事告诉了自己的爸爸,她爸爸也是个挺开明的人,说挺好的呀,正好双方家长也都认识。这样吧,如果到了结婚的年龄你还喜欢他,爸爸就去他家提亲,反正都这么熟了,于是女孩子就很安心。

  后来两个人都考上了重点初中、高中,还是好朋友,但小女孩早已没那个心了。青春期的心动,就这样风轻云淡的过去。但这样的经历对孩子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历练和成长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