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崔引 摄
|
|
记者 崔引 翻拍 |
在旅日华商中,有一位宁波帮人士,被日本学者认为是旅日华商中唯一一位转变为日本财阀者,曾位列日本富豪排行榜的第13位和第68位,他就是吴锦堂。 “照耀着神户华侨史的大人物,经常为神户华侨们所提名赞扬的人是浙江省慈溪县出来的吴锦堂。他这样的大人物,自有日本华侨史以来,还没有见到其他人。”神户中华总商会会长陈德仁曾这样形容他(出自《华侨巨人吴锦堂(1855—1926)》)。日本作家黑部亨曾称他为“为神户照亮前途的人”。 这位深谙经营之道的企业家,在国内外都颇受尊重。他在积极创业的同时,热心革命事业,关心家乡建设。吴锦堂的一生花在教育上的投资高达20余万银元,黄炎培曾把吴锦堂与陈嘉庚、聂云台并称“办学三贤”。 记者 林旻 1.系家中长子,受尽磨难不忘求学 据吴氏族人介绍,元末明初,江西、安徽一带战乱频繁,长江中游一带居民纷纷南迁,慈溪北乡海滨小村东山头(今慈溪市观海卫镇锦堂村)吴氏即是当时从江西迁来,以开垦新滩涂地为生。外地迁来海滨涂地的居民大都十分贫困,到吴锦堂祖父那一代,吴氏家族境况才有所好转,随即吴家试图通过对子女的教育,摆脱世代务农的现实。 吴家祖居坐落于东山头西房村,吴锦堂的父亲吴麟初,育有五子三女,吴锦堂是长子。因吴麟初排行第二,故称“昂二房”,清咸丰五年(1855年)11月14日,吴锦堂就出生在一楼靠西边的正房里。 因为连年遭遇天灾人祸,吴家家境越来越差。吴锦堂不得不辍学务农,帮父亲处理家事,成了主要帮手。但是父亲并未放弃对他的文化教育,安排他在耕稼之余跟从当私塾先生的伯父课读。16岁那年,吴锦堂的母亲病故,父亲又娶了唐氏。他待继母如同生母,村民们都说吴家老大将来定有出息。 1880年,吴锦堂在宁波做磨豆腐的小工。当时“打铁、撑船、磨豆腐”是有名的苦营生,做这一行的地位十分卑下。但对于年轻的吴锦堂来说,两年的起早摸黑、肩挑手推,受尽艰难人生的磨练,为日后在上海滩打拼乃至闯东瀛,奠定了思想、心理、体能上的准备。 1882年,豆腐作坊的一位邻居见吴锦堂能吃苦,又有文化,心气也高,介绍他到上海红庙前的萃丰油烛店当帮佣。吴锦堂兴冲冲地从宁波回到老家东山头与家人告别。时年28岁的吴锦堂,就这样带着父辈的期望,来到他一直向往的上海。 吴锦堂在上海工作3年,习算学文,揣摩商贾经营之道,勤奋精明,深得店主的赏识,曾被派到苏州等地代跑业务。油烛虽是小商品,但购买者各色人等都有,吴锦堂借此认识了不少人,对他了解社会各界、积累经验都很有帮助。特别是他在苏州分店的经历,更使他有独当一面开展商务活动的锻炼机会,显露出从事贸易活动的惊人才能。 2.造福乡邻,出资修建“两湖” 吴锦堂在家乡所做的第一件大好事,是重修杜、白二湖,使慈北一带数10万亩农田受益。1915年,有人将修杜、白二湖的所有事迹收集整理成《续修杜白二湖四浦水利》全书,吴锦堂写了《续修杜白二湖水利自志》一文,一万余字,叙述他兴修水利的动机和经过。 慈北平原有杜湖和白湖两处水利设施,关系着慈北10万人民的生计。1905年,吴锦堂返乡时眼见两湖年久失修,又有人占湖造田,使两湖水旱频仍,灾情不断。再加上土豪劣绅敲诈勒索,地痞恶棍蓄意制造水利械斗,老百姓苦不堪言。吴锦堂心情沉重,决定出资修建杜、白两湖,为乡邻造福。 修建“两湖”是一项系统工程,规模巨大。经过反复考察,吴锦堂制订了“堵疏结合”的修建计划。慈北水利姚高慈低,当余姚暴雨时,水就冲到慈北,全靠漾塘拦截。但漾塘早在明代就逐渐被人乱垦为农田。吴锦堂出钱从农户手中买回田地31亩,从1905年开始动工,耗资2.2万元重新修建了漾塘。完成漾塘工程后,吴锦堂将目光转向了慈北水利的主体———杜湖。1908年和1909年,他出资修建了杜湖的各处水利设施,大大增强了杜湖的防洪蓄水能力。此后,他又新建了东门及西门减水坝,修复了石湫减水坝。在工程进行中,遇到连日暴雨,河水猛涨。当时吴锦堂正好回乡,为了保护新建的水利设施,他赤脚撑伞,涉水督工,连续几个昼夜没离开过工地。在他的激励下,乡亲们奋不顾身,终于保住了新修的水利设施。吴锦堂随后把治水重点转到疏浚入海的通道上来,他要求“淤者疏导之、毁者复之、缺者添之,务使建立完整的排灌系统”。这项工程历时好几年,修建闸15座,桥21座,多数至今仍在使用。 “两湖”水利完工后,吴锦堂并没有认为大功告成,可以高枕无忧。他深知,要使水利设施长久发挥作用,必须有完善的制度和管理。他根据自己六七年来积累的经验,提出了一套管理措施,比如定界绘图,使两湖公产界址分明,不容侵占;湖产归公,用于水利,保证了水利管理维修经费;建立水利局,使之有专人管理,制定管理章程,确保有据可依;一切规章措施,公之于众,且申报政府立案,树立制度的权威。修建杜、白两湖的水利工程,吴锦堂花了五六年的心血,共捐款7万银元,至今仍泽被乡里。 3.闯荡东瀛,旅日华侨领军人物 1885年,即中法战争的第二年,31岁的吴锦堂对中国工商业在列强欺凌下造成的不景气深有感触,意识到努力向外求发展是改变自身状况的一条重要途径。于是,他在友人资助下携银千两,毅然东渡日本长崎。 到达长崎后,吴锦堂经过缜密计划,与人合伙从事物资运销,业务活动就是代出口商在阪神地区采购物资并运送至长崎,又代进口商将进口货物运送至阪神地区交给坐商。这种生意投入少,资金流转快,吴锦堂在短短的一年间,将资金扩大了5倍,在日本掘得第一桶金。 1887年,吴锦堂与人合伙在大阪设立“义生荣”商号,他终于有了自己开设的第一家商行。 之后吴锦堂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延伸:由收购向制造业延伸,如“义生荣号”曾涉足火柴生意;由为出口商购运向自营出口延伸,如将火柴、阳伞运销中国;由代进口商运销,转向自行设行销售。 在经营中,吴锦堂谨慎灵活、恪守信用和极富开拓性、前瞻性的经营作风逐渐成形,引起商界同仁的注意,屡受称赞。 1889年,吴锦堂在濑户内海边的著名商港神户设立了“怡生号”,开始定居神户。经过10多年的奋力开拓,业务不断扩大,涉足广泛的实业领域,成了大阪、神户地区著名的产业资本家。日本作家黑部亨曾撰文,把吴锦堂和神户纺织业奠基人武藤山治并称“为神户照亮前途的人”。同时,他也成了神户华侨的领军人物。1894年,吴锦堂被任命为“神户旅驻大清商人公举商董”,是神户中华会馆、神户三江公所的总代。 在日本经营成熟后,吴锦堂调整自己的事业,将资金回调中国,大力发展中国实业和公益事业。比如,投巨资于浙江商办铁路,入股当时全国最大的钢铁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等。 4.锦堂学校,浙江私立学校之冠 2013年6月,在国务院核定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上,位于慈溪观海卫镇锦堂村的锦堂学校旧址榜上有名。锦堂学校从1909年创办至今,经历了百年风雨,数易其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如著名书法家沙孟海、著名工笔花鸟画家陈之佛、著名农学家卢守耕、江南笛王赵松庭等人。 当时,旅居日本的吴锦堂亲眼目睹了日本的崛起,深知教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振兴的重要性,在他心中逐渐确立了教育救国的理念,并始终贯彻到他的办学实践中。在日本,他积极支持华侨的教育事业;在国内,他捐款3000银元给宁波教育会及宁波旅沪同乡会用于办学,还资助创办效实中学。而最负盛名的就是在慈溪创办锦堂学校了。 吴锦堂在慈溪兴办的学校最初为七年两等小学堂,当时被称为“浙江私立学校之冠”。这个学校1909年农历元月正式开学,在这年的5月16日,学校举行了成立大会,吴锦堂亲临大会讲话。学校开设的科目齐全,体现了德智体美并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并重的教育思想。吴锦堂多次申明,他捐赠给学校的一切动产、不动产永远归学校所有,吴氏子孙后代均不得借故干预。直到晚年,吴锦堂仍然关心学校建设,选送10余名学生到日本留学,在学校经费困难的情况下,设法筹资接济。 1926年1月14日,吴锦堂患急性肺炎,在日本神户养和山庄与世长辞,享年72岁。弥留之际,他一再嘱咐家人把他的遗体运归祖国,葬在家乡,还嘱咐后代不要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任何时候都不能做有损于祖国的事情。1929年,他的灵柩由吴家自备海船经上海运抵慈北。 位于慈溪市鸣鹤镇的吴公墓庄,陵墓面向白洋湖,墓碑由清代光绪年间状元张謇题写。碑旁一副醒目的对联,为吴锦堂生前自拟,上联为“为爱湖山堪埋骨”,下联“不论风水只凭心”,寄托了他对祖国乡土的深情眷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