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7月2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经伦 世间唯有情难画

  《花开季节》
  《母与子》
  张经伦编著的美术专业丛书

  《色彩静物画法》《石膏头像画法》《素描头像画法》《色彩风景画法》……这些都是美术高考生、美术专业的学生,案头必备书目。

  鲜为人知的是,这套美术专业丛书是奉化人张经伦编著的,里面的画作,也都是他与爱人的倾心之作。

  盛夏的午后,阳光直刷刷地照下来,葱郁苍翠的树木旁,一个颇具色彩感的画室跃入眼帘。画室里出来一个穿黑色短袖的男人,微胖,下巴上蓄着一绺胡须,目光专注,像是随时准备将所见摄入笔下。

  这是一个平常人,可一提画笔,就不平常了。

  

  记者 陈也喆/文 

  记者 王 鹏/摄 

  1 妈妈,你不要动,我们画你

  三伏暑天,奉化南浦中心小学的教室里,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一年级的小学生坐在昏黄的教室里耷拉着眼皮,瞌睡虫上来了。

  语文老师见底下昏昏欲睡的学生们,放下课本,一边吟诵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一边在黑板上,用粉笔勾勒出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哀嚎的乌鸦,线条分明的古桥,仰头长啸的野马。

  小小的张经伦坐不住了,心里像是浑然通了电的导体。

  他目不转睛地看着老师在黑板上恣意地描绘诗词中的画面。擅长画画的语文老师,也发现这个方法更能让孩子们集中注意力,于是每节课都会画上几笔。

  从此以后,张经伦就开始盼望上这位老师的课,把语文课当美术课来听。也许是天赋异秉,他照着黑板上的粉笔画,在课本的空白处临摹,还真像那么回事。

  像张经伦这样被语文老师点了窍的,班上不止一个。张经伦把这些小伙伴们召集起来,组建了一个美术写生班。

  说是写生班,其实就是一群野孩子跑到哪儿画到哪儿。他们画村里汲水的姑娘,明眸善睐又淳朴善良;画乱窜于草丛中的野兔;画须臾之间从高空俯冲的雄鹰。

  他们还一窝蜂地跑到张经伦的家里,等待开饭的时候,把正在灶跟间忙得大汗淋漓的张经伦母亲团团围住:“妈妈,不要动,我们画你。”

  小学毕业后,小伙伴们就各奔东西了,散落的画笔,成为童年里的一个记忆。只有一个男生,把心中的梦想实现了。

  他就是张经伦。高中毕业后,他以浙江省第三名的专业成绩考入温州师范学院美术专业,主攻油画,师从于陆琦、叶玉昶、金松等老师。工作几年后,又以全国第三的成绩考上中国美院的研究生。后来,又创办了自己的画室。

  2 那一天,她走进画室

  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委会委员、《中国水彩》杂志主编蒋振立曾这样评价张经伦的画:

  “他的画风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加入一些装饰风格,使画面趋向一种唯美的意味。他画的《母与子》《花开季节》《胜利之师二》都体现了画家生活阅历与功力的老到。”

  对于有一定画画基础的人来说,只需用彩笔一挥,宇宙大千,都能入画。可是有些画,不仅仅只是技巧那么简单,而是画中有诗,画中有心,画中有情。

  如若没有那段刻骨铭心的感情,也许根本创作不出那些画来。

  1993年,张经伦毕业分配到奉化江口中学,这是一所美术特色专业的学校。班上有个女生叫张锡波,各方面都很出色,明眸凝肤,画画功底好,小小年纪,口才与能力也很强。

  老师对尖子生总是会格外留意几分,但那时候,他们只是纯粹的师生关系,用张经伦的话说,他从来没有奢望过跟这么美好的女孩有任何交集。

  一直到1997年,一个标致的女生走进张经伦的画室:“张老师,我想学油画。”

  眼前的女孩似曾相识,细瞧眉眼,原来是张锡波。几年过去,小女孩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张老师收下这位“老学生”,悉心地教她。张经伦在绘画上,是个一丝不苟的人,哪怕是给学生做示范的描摹,他也绝不轻描淡写,草草了事。

  他把每一次作画都当作灵魂的传递,蕙质兰心的张锡波在画中感应到了。渐渐地,两颗用灵魂交流的心越走越近。

  然而,这段纯真的感情却遭到了女孩父母的强烈反对。当时的张经伦只是一个农村美术老师,长相平平。张锡波抵不住家人的压力,提出暂时分开一段时间,让两个人都冷静地想想。张经伦同意了,尽管万般舍不得。

  不久,张经伦去浙江师范大学进修。见不到心上人的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画画、写信。他给女友写了很多信,可是每一封都石沉大海,阒寂无声。

  原来,张锡波的父母把信件都扣留下来,只剩下两个彼此思念的人,各自对着朗朗星空发愣。

  压抑的感情,激发了张经伦的创作灵感。水粉画《花开季节》就是在那个时期创作的。

  斑驳陆离的色彩,破碎的石膏像,错位的手,一切都是那么阴郁凄凉,充满悲伤。那是画家“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真实写照。

  这幅画后来被水彩画家孙宁发现,他推荐张经伦去参展。后来,这幅作品获得了宁波市艺术节金奖。

  而这对热衷于用画笔描摹人生的痴情儿女,最终还是在一起了,并诞下一个可爱的儿子。幸福的婚姻生活,并没有冲淡张经伦的创作激情。他为妻儿创作了《母与子》《妻子》等一系列家庭题材的作品。

  3 边排队边画画的老人

  张经伦创办“精彩画室”到今年正好二十年,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

  不过,让张经伦印象最深刻的学生,是一位82岁的老人。

  有一天,一位老人走进画室,他佝偻着背,语调急切:

  “张老师,你能不能教教我?我非常喜欢画画,就是一直没机会……”

  接着,老人家向张经伦讲述了自己一生中数次与画笔擦肩而过的经历。

  “小时候住开明街,那里有家国画店,每次经过,都要看一眼里面的画作,可是那时候家里穷,买不起画笔。一直想报考美术院校,也因为生计问题耽搁了。”

  “老伴去世后,我去过老年大学学国画,又去中国美术学院成人班学西洋画……”

  一个孤寡老人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租房子学画,你可以想象到那种热爱。

  张经伦听完之后有些感动,决定给他免费培训。

  这位老人名叫蒋德君,他连连道谢,老泪纵横。

  蒋大爷果然很珍惜学画画的机会,每天戴着老花镜,认真地在画板上勾勒,那劲头,一点都不输于年轻人。

  有一天,张经伦去银行办事。排队的人群中,他看到一个老人正低头在笔记上涂鸦。

  走近一看,笔记本上绘着众生百态:玩手机的人,打瞌睡的人,发呆的人,聊天的人……一个个都惟妙惟肖,呼之欲出。

  老人一偏头,张经纶一惊,这不是来自己画室学画的蒋大爷吗?

  他上前打招呼,老人还沉醉在练笔中,没反应过来。老人告诉张老师,他不仅排队时画画,坐公交车时也画。“我的时间不多了,只能利用一切时间画画。”

  张经伦的内心很受触动。

  台湾作家张晓风曾经说过:“风雨并肩处,曾是同年看花人。”其实,画画又何尝不是如此。他能体悟老人殷切的学画愿望。

  从此以后,凡是60岁以上老人来学画画,张经伦都不收他们学费。

  对万物有情,对生命有情,所以张经伦的画里充满了感情。

  现在回想起来,也许,那个遥远的,教室里的,粉笔画的夏天,正是触动张经伦丹青灵魂的一根弦,如今,奏响了绚丽华彩的乐章。

  人物名片

  张经伦,1972年出生,浙江省奉化市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后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带美术高考班已二十年,个人作品多次在国内展出并获奖。1993年8月开始参加工作,已出版12本专著,10件美术作品入选浙江省美协以及中国美协主办的画展,10余篇(幅)论文(作品)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人民美术出版社曾出版过《当代水彩画家张经伦》。多幅作品被海内外藏家收藏。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水彩画家协会会员、奉化市水彩画家协会会长,鄞江中学老师,精彩画室创办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