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7月2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靠冒名顶替收买裁判

“体优生”作弊大起底

  漫画 朱慧卿

  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中国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为促进体育人才培养,推动体育运动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却因各类作弊事件而屡陷争议。今夏,河南、辽宁等地再发类似体优生高考作弊丑闻,引发社会关注。记者采访相关知情人士,详解与教育联姻后催生种种问题的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

  1 二级运动员“最吃香”

  知情人介绍说,二级运动员“性价比”最高,达到标准不难,却能在高考中获得5到20不等的加分

  在由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负责具体工作的运动员技术等级系统中,运动员被分为国际级运动健将、运动健将、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三级运动员5个等级。据知情人介绍,涉及到作弊的,往往是一级运动员和二级运动员,尤以后者最为普遍和严重,今夏发生的河南、辽宁的作弊事件都与“二级运动员”有关。

  知情人士介绍说,虽然国际运动健将、运动健将往往能被高校免试录取,但这两个等级专业性太强,风险大、成本高,并非作弊者的主要目标,真正的健将级运动员也不需作弊,“刘翔、张怡宁都是国际运动健将,你能想象这些人会作弊吗?”

  等级最低的三级运动员也在“市场”上受到了歧视,三级运动员成绩无法在总局网站上查询,也不像其他等级运动证书那样实行统一编号,更达不到高考降分、免试的资格。

  对普通人而言,一级运动员的标准略高,非进行过专业训练难以达标,所以在一级运动员标准上作弊的,往往是有着相当经验的半专业选手。前述的知情人士说:“一级和二级的区别很大,二级也就是高考加加分,而一级有机会免试录取。”

  希望获得加分的作弊者往往把目光投向二级运动员。知情人介绍说,二级运动员“性价比”最高,达到标准不难,却能在高考中获得5到20不等的加分。北京市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就有对二级运动员的加分规定,“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并通过全市统一测试的应届毕业生”可获得20分加分,同省级优秀学生、烈士子女一同被列为“照顾对象”。

  2 项目不同作弊各异

  和冒名顶替相比,收买裁判修改成绩是比较流行的做法,集体项目作弊方式多是“搭顺风车”

  国家体育总局网站显示,共有56个大项的77个小项拥有运动员等级评定标准。除常见的田径、篮球、足球之外,高尔夫、围棋、跳伞、轮滑、摩托车等项目也在其中。

  但并非所有项目都能在高考中获得加分或免试。以北京市2014年高考招生工作为例,只对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羽毛球、健美操、跆拳道这10个项目的二级运动员考生进行加分。

  运动项目不同,作弊手段也有区别。多数运动项目都拿名次作为衡量标准,但田径、游泳等项目有固定的成绩标准。比如男子100米,若想达到二级标准,电计时需要跑到11秒74,手计时需要跑到11秒50,与名次无关,一名体校田径教练向记者介绍说,冒名顶替需要教练、家长乃至裁判的配合,但难点有三:身份证明文件难作假;长相接近的高水平运动员难寻找;容易被竞争对手举报。

  参赛人数众多的马拉松赛事是冒名顶替的重灾区。2010年厦门马拉松赛,至少有60人通过更换号码布和携带多个计时芯片作弊,目标正是达到3小时10分的二级运动员标准。

  和冒名顶替相比,收买裁判修改成绩是比较流行的做法。田径赛场面积大,比赛往往同时进行,同组执法裁判各负其职,若事先打好招呼,大家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好是既不影响他人又成全自己,比如男子跳远比赛二级标准是6米50,前4名都跳过了6米80,如果把第5名运动员的成绩从6米40调整到6米60,既不影响他人的名次,又能使第5名运动员的成绩达到二级标准,皆大欢喜。”这名教练说。

  另有知情人介绍,射击项目也可通过裁判和工作人员作弊,用成绩较好的靶纸代替成绩较差的靶纸,从而提升作弊者的成绩。

  集体项目作弊方式多是“搭顺风车”。一名从事足球培训多年的人士透露,一支球队可报名20多人,队内有13~15名好球员就够了,只要球队取得相应成绩,“零出场”的替补球员也能获得运动员等级证书。至于同样备受诟病的双人项目,知情人认为并不多见,“跳水、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的双人项目都对搭档有着实力上的要求。”

  3 审批单位多难监管

  一位东北某地区体育局工作人员说,省以下级别赛事有更多的机会作弊,人际关系复杂,作弊成本也不高

  对作弊者来说,只要成绩过关,后续手续顺理成章,几乎不会有任何阻碍。在有效成绩产生后的6个月内,作弊者带着网上下载的《运动员技术等级称号申请表》、成绩证明材料(秩序册、成绩册、获奖证书)去相关审批单位办理就可以了。

  运动员等级称号管理实行分级审批、分级授权。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员技术等级查询系统显示,全国拥有运动员审批资格的共有499家单位,国家体育总局拥有审批国际运动健将、运动健将的资质,另有44个单位拥有审批一级运动员(含以下)的资质,分别是3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体育局、7所体育院校、2个行业体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育局、总参军训部军事体育训练局和总政宣传部文化体育局。

  全国拥有二级运动员(含以下)审批资格的有409家审批单位。以北京市为例,全部16个区县体育局都有审批二级、三级运动员的资质。

  一位东北某地区体育局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国际级和国家级赛事引人瞩目,作弊机会少而又少,省(市、区)以下级别的赛事有更多的机会作弊,人际关系复杂,作弊成本也不高,和国家体育总局主导的赛事相比,一些地方组织的、规模较小、参赛人数较少的赛事往往备受争议。按规定,运动员等级称号的审核不能跨区域,各省级体育部门对本行政区域负责,下放了权力的国家体育总局只能要求地方执行规定,对一些偏差和问题无能为力。

  4 总局遏制“浑水摸鱼”

  一位足球教师半开玩笑地说,领导把难题留给下面,球队内部可能会因为“狼多肉少”的加分名额打起来

  针对运动员等级管理的相关问题,2005年、2009年和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依次颁布了更新版本的《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办法》,2006年还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技术等级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

  2014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办法》对一些既往漏洞进行了修改。以足球为例,2009版管理办法规定,获得省(区、市)体育局组织的综合运动会足球比赛的男子甲组冠亚军队伍,可有16名选手获二级运动员资格,如今这一规定被大幅修改,同级别冠军队伍只有11人可获得二级运动员资格,同级别亚军队伍只有9个名额。

  同样是由省(区、市)体育局和教育行政部门共同举办的高中足球赛,2009版管理办法规定前8名队伍均有二级运动员名额,如今变为前4名球队才享有这一资格,且“前4名球队均有8个名额”变为“冠军有7个名额,2至3名球队各有5个名额”。

  针对相关变化,一位在辽宁从事足球工作的教师半开玩笑地说,领导把难题留给了下面,以后球队内部可能会因为“狼多肉少”的加分名额而打起来。

  2009版管理办法中,射击运动员的等级评定只对赛事级别和成绩有要求,而2014版管理办法则对赛事级别、成绩和名次同时提出了要求。2014版的田径运动员评定也有了新要求,省级和地市级比赛的各小项至少有6人参赛,相关成绩才能授予等级称号。

  一位竞体司工作人员透露,相关举措针对的正是当下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的种种问题,他认为这能有效地遏制“浑水摸鱼”的现象。

  10年18起“体优生造假”

  受处理的不足三成

  记者根据媒体公开报道盘点发现,近10年间,高考体育类加分造假事件年年都有出现。影响比较大的共计18起,但对伪造加分学生有公开处理结果的仅有5个。

  10年18起体优生加分受质疑

  从1986年开始,国家教委规定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的考生可降低20分投档,自此体育特长生资格就成为了高考生们追逐的“香饽饽”。根据媒体公开报道,记者盘点了自2005年至今10年内共计18起高考体优生被质疑事件,发现年年体育加分都疑雾重重。加分项目涉及武术、射击、游泳、“三模三电”等。其中,遭受质疑最多的是2010年,四川、河南、湖南、浙江四地均被曝出体育生加分造假丑闻。

  如,四川“体育生加分造假事件”,众所周知,奥运冠军罗雪娟曾在全国游泳锦标赛中,以31.57秒获得女子50米蛙泳金牌。而四川中学生竟有人游出了“31秒的成绩”打破冠军纪录。

  此事曝出后,被称为“最黑暗、搞笑”的比赛,而当地回应称是比赛搞错了。在浙江,高考生作为足球队板凳候补队员也能获得20分加分。而河南,当年共有811人获得“二级运动员加分”,其中焦作就有255人且他们大多来自同一所中学,5名北大录取学生中4名都是体育加分生。

  此外,记者注意到,有些地区甚至出现高考头名也被质疑伪造加分的尴尬局面。例如,除了今年的河南文科第一名齐某,还有2011年的鄂尔多斯体优生“状元”就被指加分造假。

  部分地区明码标价卖加分

  记者梳理发现,在18起体优生违规加分事件中,有4起明确显示都对加分项目明码标价,且根据每年价格对比,“定价”有大幅上涨趋势。

  在2006年,鞍山中学被曝光1200名学生中有153名二级运动员涉嫌加分造假,“考生考号多有相连,篮球二级运动员甚至不会打球”。有家长透露,在学生高一时,学校就“开价”5000元可办“体特生资格”,到了高三价格涨到了1.2万元。而近期发生的辽宁体优生加分造假事件更是被曝出明码标价卖加分:足球体优生资格出价4万、游泳8万元。

  有趣的是,有些体育加分资格不仅明码标价,不满意甚至还可“退货”。湖南娄底武术特长生曾被曝出花2万可参加,如果最终未能加分则可退1.5万元。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湖南、浙江体育违规加分事件中都提到,造假加分考生家长都有背景“非富即贵”。浙江绍兴高考体育加分中,绍兴一中73名体优生,30人父母为官员,只有8人来自于普通家庭。

  处罚不足3成 仅考生被取消加分

  教育部多次强调加分造假视同作弊,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停考3年。记者盘点发现,自2005年发生的这18起“体优生加分造假”事件有后续的仅有9个。其中,显示有明确处理结果的仅有5起,还不到总数的3成。多个地区甚至多年出现多起加分造假事件。如湖南省分别在2008年、2010年、2012年出现了3次类似事件;浙江从2007年连续4年体育项目加分被质疑。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18起体特生违规加分事件中,没有一起事件显示有考生停考,多数处罚仅为“取消加分”,考生依然参加正常招录。而这些事件中,考生家长、学校、体育教育系统违规人员等则并未有任何公开处理。

  综合新华社、《新京报》、《法制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