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米道路、21个井盖,多处破损,部分竟碎裂成渣,一踩就破。“原来越来越薄的不止是手机,还有井盖”,近日,湖北武汉市东湖高新地区流芳一路附近居民发出上述感叹。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该路段一破损井盖最薄处竟然只有4毫米。 (7月29日《武汉晨报》) 井盖作为公共产品,承载着人们安全出行的需要。当井盖质量得不到保障的时候,公众的安全焦虑难免会加剧。一踩即碎的井盖,如何赢得公众的信任,又如何保障老百姓的生命安全? 从过往的经验来看,井盖“薄如纸”,无外乎三种原因。一是“先天不足”,井盖在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成为以次充好的“豆腐渣”;二是“后天变形”,井盖在投入使用后过度开发和频繁使用,以致不堪重负;三是“年老体衰”,井盖超期服务,自然会隐患重重、危机四伏。 井盖质量安全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既是一个技术活,也是一个良心活。井盖在招投标的过程中,有没有见不得人的利益输送?井盖投入使用之后,有没有进行合理保护?井盖出现安全隐患之后,有没有进行有效的“亡羊补牢”?只有及时查明事实、厘清真相,公众的疑虑才会烟消云散。 有学者指出,当前风险防范的突出问题是对关系个人的风险意识较强,而对关系到群体或社会的风险重视不够;对突发的、伤害性大的风险警惕性较高,而对缓释性的、无直接生命伤害的风险防范不足。风险防范意识的淡漠,导致对井盖的评估、检测、修复乃至报废不及时,最终“眼看它薄如纸”。从这个角度上说,井盖的命运也是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的一面镜子。建设者、管理者只有树立“人命关天”的敬畏意识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风险意识,才能在各个方面和全过程确保井盖质量安全。 当务之急,是对“纸井盖”进行及时的修复和更新,将安全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为公众出行保驾护航。然而,如何从根本上杜绝“纸井盖”?只有加强权力约束,进一步压缩权力在法外运行的空间,进一步扩大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提高违约成本,才能真正将风险防范落到实处。杨朝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