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风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8月1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溪里方村:俯仰之间皆文章

  方义房的门楣正中雕刻着“瑞霭门阑”,高耸入云,仿佛真有祥云环绕其间。

  ■走进第二批宁波历史文化名村⑥

  溪里方村位于象山墙头镇南部,背靠大雷山,坐望西沪港,因为村东西两侧有溪,自源头蜿蜒流过村庄,村民以方姓为主,故而村名为“溪里方”。

  这里是明代大臣、学者、文学家、思想家方孝孺的后裔聚居地。如今,还有昔日文官武将留下的数十栋考究的古建筑,依稀可辨当年的雄浑气势。

  空旷的大院子,霉湿的木板,点缀着凤仙花的石板路,细细走来,俯仰之间,每一处角落都经得起深究,颇可玩味。

  记者 陈也喆 通讯员 杨古城 文 记者 王鹏 摄 

  方孝孺后裔,在此聚居

  “我们去溪里方村,一定要找到一位名叫方德培的老人。”

  车子经象山港大桥,进入象山半岛,再从象山出口到墙头镇溪里方村。这一路穿越象山港海峡,过西沪港湿地,同行的文保专家杨古城先生突然说了这么一句。

  方德培是谁?

  杨古城说,每个古村落里,必定有一些热心人士,奔走呼吁,才能让村落原貌尽可能地保存下来。方德培就是这样一位热心老人,他对村里的历史再熟悉不过。

  来到墙头镇政府办公室,有一位老人戴着老花镜,静静地翻着方氏宗谱,他就是方德培,原来他早就等候在那里。

  惊喜之情不言而喻。

  今年80岁的方德培老人,退休前是小学校长,现在是墙头镇老年大学的校长。他从小生长在溪里方村,对村里的历史与传说了如指掌,方氏宗谱就由他保管。

  为什么由他保管宗谱?说起来有一些渊源。

  方氏宗谱是由国学大师、北大创始人之一的陈汉章先生1937年编撰的。陈汉章的第一任夫人方粽华是溪里方村人,也就是说,陈汉章是溪里方村的女婿。而方粽华是方德培的姑妈,陈汉章是他的姑丈。

  翻开竖排的宗谱,上面记载着方氏先祖是“方孝孺之从弟”,也就是方孝孺的堂弟方伯礼。方伯礼进士出身,官至御史,从宁海缑城迁入。

  如今这一支方孝孺后裔已传到二十八世。方氏宗谱中有八句“族训”道:“孝父母,敬伯叔,和兄弟,训子孙,安名分,守勤俭,务耕读,戒游惰。”

  香火盏的传说

  李清照有一首家喻户晓的词《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方氏宗谱里,也有一首词牌名为“一剪梅”的词,名叫《香火盏》。没有标点符号,对照着李清照的《一剪梅》,断句如下:

  层峦突兀出重霄,没有尘嚣,只有兰笤。两旁岩壁自幽寥,风也难飘,雪也难飘。威灵赫濯德音昭。闻者歌谣,见者魂销,春秋报赛杂笙箫。来把香烧,去亦香烧。

  方德陪说,关于香火盏,当地还有一个老少皆知的传说:

  溪里方村有座屏风山,整座山像一匹静卧的骏马,山上有个岩洞,洞里有尊佛,佛前有个香火盏。村民们世代烧香拜佛,祈求村里的老少平安。传说当年日本人上山的时候,洞里的佛祖显灵,山下的草丛、树叶,瞬间变成一条条毒蛇,一只只蚂蝗,把日本人吓得屁滚尿流,不敢进山杀戮百姓了。

  九房三堂,别具一格

  方德培说,溪里方村最大的特色,便是保存完好的民居群,雕梁画栋,精致大气,有“九房三堂”之称。这些古建筑连成一片,别具一格,汇聚成100多户人家。

  大户人家居住的屋子称为“房”,中户人家居住的地方称为“堂”,小门小户人家的屋子没有名头。

  九房,是方恭房、方德房、方贤房、方安房、方信房、方怀房、方仁房、方义房,以及老大房。

  这中间镶嵌的这个字,连起来就是,恭、德、贤、安、信、怀、仁、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一个家族家规的彰显。

  三堂,是积善堂、承志堂、福寿堂,堂名也寄托着先族的厚望与心愿。

  先拜访方义房,那是方德培老人童年时代居住过的地方。在他的奔走下,方义房才没有被夷为平地。

  然而如今的方义房,也早已不是方老先生小时候的三间房。只剩下孤零零的大门,依然见证着古宅的沧桑。

  方义房的门楣正中雕刻着“瑞霭门阑”,高耸入云,仿佛真有祥云环绕其间。

  门的左右两旁雕刻着两句诗,“竹韵梅香宅,山园水绕家”,字是晚清书法家、诗人王莳惠题的,诗句像是为整个村做的注解。

  移步向前,来到溪里方仁三房,属于方仁房。这座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的老宅,如今是象山县文物保护点。墙上的爬山虎攀援缠绕,蹿得很高。

  通往老宅的小径两旁开满了艳红色的凤仙花,与碧青的小草应和着,显出了老宅的古朴与韵味。

  一踏进门槛,方德培老人就提醒我们俯身观察地面。地面是由石板铺就的,长条形的一块一块,拼接而成。

  老宅不都是这样的吗?

  “仔细看,对着门的石板是横放的,两侧的是竖放的。这可大有讲究。”方老说,“横放的石板是当官的人进来走的路,竖放的是佣人站的。”

  假如客人的身份特别尊贵,主人便会到后堂接见。

  长幼尊卑,井然有序,由此可见一斑。

  仁三房里还有一件宝贝,是一顶雕漆镀金的红木花轿。方老说,这可不是黄花闺女坐的,而是寡妇再嫁,或者改嫁妇女结婚时坐的轿子。

  花轿上有一副对联,上写“喜见红梅多结子,笑看绿竹又生孙”,这是对结婚夫妇的祝福,也算是一句民间俗语。

  一张犄角旮旯里的皇榜

  走出仁三房,庭院里立着一口水井,井口圆形,井深4米,是这户人家的饮用井。因为井下有坑道式转弯,又称坑井。

  方家先祖方伯礼,从宁海迁居到这里时,就是在这里选择水源,凿挖水井,扎根繁衍。后来,村民们将多个地下活水源头以坑道形式连成一片,井水便常年不枯。井内泉水甘冽,冬暖夏凉,四季不枯,如今还有源头活水来。

  与“仁三房”相隔一条弄堂的是“仁二房”,八字式的大门,进门后是一个三合院民居,五间两弄两层,据说当年是国学生住的。院内的主人和颜悦色,早已习惯来来往往看老屋的人。

  来到方恭房,一道照壁立在门前。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喋喋不休地说着:“房子快倒啦!”

  仔细一看,三合院几近坍塌,用两根纤细的棍子支撑着,才勉强没有轰然倒下。老屋里堆积着一些杂物,已经被认定为危房,却还没有重新修葺。

  继续移步向前,到了信大房。又是一座三合院。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堂前屋内板壁上,贴着的数份官府考中科举的榜单,大多字迹可辨,其中不少榜单被几次覆盖。

  方老说,信大房建于清代道光年间,主人名叫方锡光,学名可钦。而其中一张榜单上就写着“贵府大老爷方可钦,钦授布政司理问、吏部注册,钦受贡元……办理团练,当加军功五品……”

  另有“贵府大老爷方可钦戊寅科院榜,入泮第三名”,可知房主人是“光绪戊寅”,即清光绪四年(1878年)省院试第三名,五品官。

  杨古城先生还在一处幽暗的地方,看到一张皇榜,字迹已模糊不清,只约略看到“方城”的字样,以及龙的图案。

  所谓皇榜,也就是金榜,是成为进士后张贴的布告,说明这个屋子里曾走出过进士,金榜题名,显赫一时。

  走出成片连排的老屋,竟是碧绿澄澈的溪田,连绵横亘的青山。方才是一片瓦叠一片瓦,现在是山叠山,水错田,不禁想到方氏宗谱里的一首古诗:

  一溪迥绕抱村流,栖止多年景象幽。月影清波凭短槛,风鸣急湍听高楼。

  西桥散步闲方好,东涧观澜淡自求。无数落花随水逝,何如溪里乐幽幽。

  专家点评

  杨古城

  (文保专家、古村研究者)

  溪里方村紧傍市镇,交通便捷。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文明迅速进入古村,新农村建设更促使村貌村容变革,而该村采取先保护修缮,后开发利用,确保村庄建筑古迹和谐融入村庄规划,保护明清特色古村落,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溪里方村坚持一手抓整治拆改、一手抓保护修缮利用的方式,得到镇、县、市城建规划和文化部门的支持,一个以姓氏家族历史文化特色的古村落焕发出它应有的光彩。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