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前天的聚会中,江方云(右)见到了黄埔军校同学杨竞。 |
 |
黄埔同学会发给江方云的会员证。 |
为庆祝抗战胜利69周年,8月15日,奉化红十字会博爱志愿者服务队组织了一场9名抗战老兵聚会。已知老兵中,年龄最大的96岁了,其中5人是黄埔军校同学。记者采访了其中一位95岁的抗战老兵———江方云,听他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 记者 毛信意 文/摄 古村寻访抗日老兵 奉化萧王庙镇棠岙村是一个古村落,因棠溪流经村里而得名;包括溪下、西江、东江3个自然村。农房沿棠溪两岸分布着。 江方云老人的家在西江村。记者进入村里,向一位老人打听江方云的家。老人说:“我陪你去。” 走过一座桥,穿过几条弄堂,来到一间木结构二层老楼房前。随着老人指引,只见一人正在门口水槽里洗两条小黄鱼。他就是江方云。 走进家里,被吸引的首先是一个老土灶;接着,感觉到脚下的地面高低不平、坑坑洼洼。没有女主人的家,显得有些凌乱。 院子中间有一个祠堂,叫钟秀堂,张挂着一块匾,匾上用繁体字写着“锺秀堂简历”几个大字,记录了钟秀堂毁而复建的情况。根据记载,这个钟秀堂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早些年曾毁于一次火灾,重建。1944年,又被侵华日军烧毁,同年,乡亲们再集资重建。 江方云的祖祖辈辈都在这个院子里生活。据说,他家的房子是康熙帝鼎盛时期建成的。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了。当年日军在村里焚烧时,他家的房子也起火了,但是日本鬼子前脚刚走,乡亲们后脚就跑回来救火。因此,他家的房子还是保住了,只是留下了一些着过火的痕迹。 听说有记者来采访,邻居们也前来招呼。 “江方云家里以前很有钱的。”邻居们举了几件事来论证:第一,他的父亲是开店做生意的。如果生活条件不好,他不可能到宁波城里去读小学和中学;第二,解放以前,他家门口就浇了水泥地,土话叫“水门汀”。全村300多户人家,当时有“水门汀”的人家只有3户。第三,他家的房檐上有很多雕刻精湛的木雕装饰,还有做工精致的雕花窗。 “因为常常有人上门来要求收购雕花窗,担心被文物贩子盗走,前几年忍痛卖掉了。”听完江方云的话,记者看了看窗子,窗框上只是简单地拦着几根铁条。 采访中,江方云老人让记者看一条羊毛毯。“这是我与日军作战胜利后,分得的战利品。现在还垫在席子下面。”老人说道。 前往宁波读中小学 1920年2月,江方云在棠岙这个富裕人家出生。父母望子成龙,对江方云的教育非常重视。1926年,经亲友介绍,江方云被父母送到宁波四眼碶小学读书。凭着优异的成绩,他小学毕业,顺利入读宁波中学(当时称浙江省立第四中学)。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在时局动乱中,与上海紧邻的宁波虽未被日军占领,却也多次遭到日机轰炸。1937年9月,日机肆虐宁波,栎社机场及江北岸火车站被炸;以后不断来袭,目标以灵桥为主,也滥炸居民区。 为了保存教育力量,确保师生安全,1937年8月,宁波中学搬迁到距宁波城20余公里的南郊胡家坟,借用西灵庙、张村庙等为校舍。学生们以扶手椅或八仙桌为课桌,以汽油灯照明,照常上课。就在这样动荡的环境下,1938年,江方云以优异的成绩从宁波中学毕业。 此时,宁波的抗战形势更趋紧张。对于刚中学毕业的江方云来说,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考验与选择。当时,与江方云同村的江志航,正担任镇海县长,领导当地的抗日救亡运动。于是,江方云去镇海找江志航,并在镇海县抗日政治工作队做宣传工作,发动和组织民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考入黄埔分校步科 1940年,黄埔军校来宁波招考学员。听闻消息的江方云立刻报考,并顺利考入黄埔军校第三分校第十七期步科。 当时,黄埔第三分校设于江西瑞金。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北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也随之撤离,瑞金被江西省政府管辖。 江方云回忆道:“当年,瑞金很多男人上前线去了,女人们非常勤劳、能干,常常看见她们赤着脚,挑着重担,在山路上健步如飞。” 江方云告诉记者:“江方云是我的小名。我的学名是江辅方。我入读黄埔军校第三分校后,在部队里就一直用江辅方这个名字。” 在军校里,江方云系统学习了军事科目。1942年年底或1943年初,他从军校毕业,被分配到浙江参加抗战。当时,浙江驻有国民革命军第88军和第49军。学校允许毕业生选择去其中的一支军队。那时,第49军是东北军张学良的旧部,传说“49军军长王铁汉治军特别严厉”,江方云和同学们担心自己吃不消,便相约选择到第88军。 当时,88军驻扎在丽水。军长是何应钦的侄子、黄埔一期毕业生何绍周。1943年1月,何绍周调任中国远征军新编第八军军长,新接任的军长叫刘嘉树。此后,88军军长又换了几任,江方云从报到开始直到因伤离开部队,一直在88军。 丽温战役痛击日军 江方云加入的是88军特务营,主要任务是保护军部安全。军长刘嘉树下令:特务营的一些新兵,还没有打仗经验,先派到东阳去打游击战。于是,江方云跟着战友们一起到了东阳。 当时,东阳城已被日军占领。有一天晚上,特务营利用内线提供的情报,打进城去,消灭了一部分日军。天将亮时,特务营立即撤退,在日军开始的报复扫荡中未受损失。 1944年9月9日,温州第三次沦陷,时称“九九事变”。丽温战役就此打响。那时,江方云是国民革命军第88军特务营第二连重机枪排排长。 一天,日军一支骑兵部队来偷袭设在丽水大港头的88军军部。 军部因事先获得了情报,故派特务营在日军必经的山上伏击。“按照以往的规定,如果遇到敌人的步兵,相距50米后,才允许开火。这次遇到的是骑兵,前进的速度很快,因此在相距100米左右时,连长就下令开火了。”作为重机枪排的排长,江方云带着战友们,对着敌人一阵扫射,打死日军七八十人。日军很快溃逃。 抗日战场上的残酷让江方云刻骨铭心。“有一次,日军的一个连攻打丽水。88军一个作战科科长被调去担任一个新兵团的团长。由于经验不足,当晚我方哨兵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偷袭的日本兵一刀刺死了。战斗打响后,我方死伤惨重。” 曾被解放军俘虏 1945年12月,江方云由特务营营长调到军部参谋处任参谋。后来,88军整编为88师,江方云担任师部参谋。 在采访中,江方云告诉记者,在张家店战役中,他被解放军俘虏,带到安徽舒城,后藏身于农家一鸡笼,逃脱了。到合肥后,他到临淮关散兵收容站报到,职位是师部参谋处参谋。 1948年9月,整编第88师恢复第88军番号,江方云是军部少校参谋。同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88军战败而逃。部队南撤至浙江瑞安时,江方云背部被共产党游击队击中。退到福建霞浦时,江方云在当地教会医院进行手术。“部队留下30块银圆作医疗费,就走了。”江方云说,“我身体恢复时,部队已到了台湾。” 解放后成了“反革命” 出院后,江方云从霞浦回到了棠岙西江务农,不再用“江辅方”这个名字。“解放后,因为是‘反革命分子’,对我进行了8个月的思想改造。所有证件、身份资料等都上缴了。” 江方云年轻时身高约1.75米,但是,他的“反革命分子”的政治身份,让他在村里挨批斗,抬不起头来。他常常后背贴着写有“反革命”字样的纸,去山里、去田头劳动。在“文革”中,红卫兵多次到他家抄家,批斗。 西江村山多而平地极少,尤以竹林居多,其他是用材林、薪炭林和茶树丛。毛竹、杂竹砍伐量较大,编制箩簟、篮及劈篾丝,是该村的一项传统副业。江方云不擅长做挖笋、砍竹、砍柴、劈篾丝等农活,村里的男劳力工分最高的评10级工,他只有4级工———妇女劳力一般也有3.8级。 “在军队时,很少有女兵,想遇到合适的人不容易。加上时局变化,也没有心思结婚。后来回到村里,成了‘反革命’,姑娘们更不愿搭理我了。直到1959年,我39岁,村里人给我介绍了一个离婚妇女。婚后,没有生育。我们领养了一个女儿。” 江方云有了家,妻子与他共同度过了40年左右的时光。妻子的勤劳在村里出了名,常常种了瓜秧、菜秧去村里卖。夫妻俩后来还养长毛兔,增加收入。10多年前,她去世了。 早些年,江方云自制了一辆独轮车,上山砍柴就推着这辆车。现在,女儿、女婿在家门口堆了足够多的柴,他不用再上山了。 “感谢邓小平和黄埔军校同学会” “我感谢邓小平和黄埔军校同学会。”江方云说。 1984年6月16日,在中共中央与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 浙江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于1988年11月正式成立,在中共浙江省委统战部的领导下,遵循“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的宗旨,开展工作。 1990年元月,省委统战部、省财政厅、省民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妥善安置部分黄埔军校同学生活困难的通知》。浙江省黄埔军校同学会联络上了江方云,给他寄来了一本浙江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通讯录。因为生活困难,他每月有了35元的补助款。7年前,这笔补助款增加到每月632元。 “有了这笔补助款,我的基本生活费有了保障。我要感谢邓小平和黄埔军校同学会。” 如今,江方云独居在家。平时,他还会到自家的自留山上去转一转。身体看上去还是很硬朗,但是,毕竟年事已高,腿力不行了,记者几次看到他走路时踉跄的样子。 女儿如今也即将有第三代。女儿和女婿、外甥等亲人,也会抽空看望他。但是,毕竟平时身边缺少亲人陪伴,有很多不方便。 “为什么不去养老院呢?” 邻居说:“去养老院,一要钱,二是不自由。他可能不乐意吧。” 近年来,宁波、奉化等地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组织,多次去看望江方云。记者看到,在他家墙壁上挂着志愿者为他拍的照片,旁边写着“抗日英雄”字样。 江方云说:“前几年,我们还有10多个黄埔军校的同学生活在奉化。如今,活着的只剩5个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