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警营内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8月18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勇:110指挥中心的“活地图”

  王勇在向报警人询问相关信息。苏文清 摄

  “您好,这里是宁波110。”

  8月12日14时,宁波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警铃声此起彼伏。大屏幕上显示:8月11日,接警总量3637起。

  一个挺拔的身影,一边认真倾听从电话里传来的声音,一边飞快地记录着。大厅的氛围紧张而忙碌,他却耐心地对电话道:“您不要着急,请把具体地址告诉我们……”他是市局110指挥中心指挥四科民警王勇,也是我们本期的采访对象。

  “现在有点忙,请稍等一会。”处理完一个咨询电话后,王勇对我们说道,说完便转身回到了接警工作中。

  苏文清 孙红青美 许悦

  人物档案

  王勇,1995年从警校毕业,加入宁波公安队伍。现为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指挥四科民警,从警以来,荣获三等功、“优秀人民警察”等多项荣誉。

  接警员心中的“活地图”

  “我是盲人,刚从杭州坐大巴来宁波,我迷路了,请求帮助。”下午2时12分,110指挥中心接到一个报警求助电话。

  “您的具体位置在哪儿,穿什么样的衣服?”接警员催莹莹马上问道。

  “我不知道自己在哪个车站,也不知道自己穿了什么。但我戴了一副墨镜,拄着一根拐杖,身边还有一个大箱子。”

  宁波有临时南站、东站以及客运中心,那位盲人在哪儿?小催有点不知所措,而王勇已经来到她身边,接过电话,耐心道:“先生您别急,告诉我现在能听到什么?”“我听到边上有很多人,还有人提到130路公交车。”

  130路经过临时南站,王勇迅速做出了判断:“先生,请您待在原地不要离开,我们马上来接您。”说完,立即将情况反馈给临时南站附近的段塘派出所。

  下午2时45分,段塘派出所民警已经顺利接到迷路的盲人,并将他安全送到了目的地。

  “王勇巡特警出身,对宁波区域非常熟悉,而且思路敏捷反应快,能在紧急情况下快速作出判断。”指挥四科科长高剑波笑着说,“他可是我们这儿的‘活地图’,同事在接警时遇到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活地图”来自平时的点滴积累

  8月5日晚8时,110指挥中心接到一位女士报警:在江东区曙光菜场旁的三江超市门口,被一名男子抢走了钱包和手机,嫌疑人往外滩大桥方向跑了。

  接到报警后,王勇迅速指令明楼派出所赶赴现场,并将嫌疑人的体貌特征告知周边的东胜派出所和市武装巡逻组,让他们在外滩大桥与和丰创意广场两个方向进行堵截。

  很快,嫌疑人被抓获,整个过程不到十五分钟。

  “能在短时间内作出准确判断,多亏了他脑袋中的那张地图。”高剑波说,“但这张地图却来之不易。”

  高剑波还记得,2007年,王勇刚来110指挥中心时,他总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同时,他还在业余时间攻读了大量法律书籍,熟悉民警接处警过程中的每个细节。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王勇经常对年轻的接警员们说的,“要在最短时间内对警情做出判断,靠的,正是平时的点滴积累。”

  如今,王勇在日常工作之外,还主动承担起了科里年轻接警员的培训工作。

  “他主要讲解宁波的地形地貌、交通路线、法律法规和一些社会见闻,帮助接警员们提高综合素质,为做好接警工作打下基础。”高剑波说,因此,在110指挥中心,许多接警员都叫他:王师傅。

  无论工作再忙,王勇也要保证每天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学习最新的法律法律、熟悉最新的区域状况。他说,“宁波城市发展那么快,一些法律法规也不断修订,不学怎么行?”

  “群众的需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据统计,市局110指挥中心,日均接警量三四千起,王勇记得很清楚,在去年宁波遭受“菲特”台风时,日均接警量达到了上万起。

  “因为同其他政府机关相比,公安与老百姓最贴近,人们遇到危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110。”王勇说,“群众的需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高剑波告诉记者,指挥中心实行四班二轮转制度,每个星期至少要上一个全夜班。而王勇的妻子工作也非常忙碌,为干好接警工作,他把11岁的儿子送到乡下由姥姥来照顾了。

  于源是指挥中心接警员,也是王勇的徒弟之一。他说,王师傅患有腰椎间盘突出,高强度工作对他的身体带来不小压力,但当我们在接警时遇到困难,他总会第一时间出现,“王师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10肩负着保护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在这个岗位,我作为从警20年的老民警,不拼怎么行?”王勇说完,一阵铃声再次响起,他迅速按下了接通按钮……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