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由城市噪音问题引起的社区、邻里纠纷日益突出。今年以来,海曙警方紧盯这一民生问题,多措并举,全力为辖区降“噪”减“噪”。 紧盯噪点,还民清静空间 家住新街小区的楼女士最近一段时间气色不错,一问原因,楼女士笑着说道:原本楼下吵杂的商户,最近一段时间声音小了,摆放的高音喇叭也不见了,以往一到晚上嘈杂的叫卖声也听不清楚了,政府部门还会时不时过来督促检查,感觉特别让人舒心。这样的变化,让住在楼上的小区住户都欣喜不已。 今年以来,海曙警方根据周边小区居民反映,积极走访排摸噪音线索100多条,全面掌握辖区噪音重点区域底数的同时,确定了商用高音喇叭、娱乐场所音响、广场娱乐等三类“噪点”,明确开明街、中山广场等全区噪音重点区域8处。 在掌握“噪点”基本情况后,接下来就是如何管理的问题。海曙公安分局治安大队副大队长倪晓峰说:“注重源头,分析成因是主要手段。”为此,治安大队联合派出所主动上门与商家沟通,对噪音重点单位业主进行走访,分析其“噪点”成因,同时注重理性执法,对相关业主开展“说理式执法”,规劝业主共同降低音量。今年以来,海曙警方累计处置噪音扰民类110求助警情500余起,教育批评相关人员400余名。 源头管控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从根本上避免了噪音问题“治而不愈、愈而复发”状况的发生。 “三限三固”,让广场舞步更加曼妙 最近几年,由广场舞产生的扰民投诉不断增多,海曙警方去年一年8个派出所受理的因为广场舞引起的投诉纠纷类警情达到3900多起,平均一个派出所一天就要接到2个广场舞引起的报警电话。 为破解广场舞引起的双边矛盾格局,海曙警方匠心独具地运用起“三固三限”模式。 “三固三限主要是通过固定管理人员、固定责任民警、固定监督人员,限持续时间、限音量范围、限聚集场地等方式,针对周边居民反响强烈的重点地段、重点团体展开工作。”海曙公安分局治安大队综合室主任陈其江说道。 自采取“三固三限”工作模式以来,海曙区涉及噪声扰民的报警投诉量同比下降13%,全区7件噪音扰民类建议提案成功实现满意率100%。 “今年夏天,周边广场上就明显没那么吵了,感觉声音降下来了,老人们的舞步也回到了以前曼妙的感觉”。看着窗外,小张显得格外轻松。 多措并举,建立长效机制 为使城市噪音问题“治标又治本”,海曙已在全区成立由区政府办牵头,公安、城管、环保、文化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工作小组,先后制定出台《广场舞文明公约》《公益性文化场所免费开放服务项目表》等相关文件。 “文件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公园绿地管理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公安机关、文化部门、环保部门的职能分工,有利于工作更好的开展。”倪晓峰告诉记者。 同时,海曙警方积极组织民警深入辖区商铺、场所、公园广场进行普法宣传。在户外的LED屏、微信、电视、报刊上开展多方面降噪减噪宣传,由于形式新颖,社区居民评价都很高。 据了解,为防止噪音降下来以后又出现反弹,警方专门出台了“二级检查挂牌整改”制度,即通过治安大队和辖区派出所进行双层的实地检查督促噪音重点区域(单位)达到降噪减噪的目标。今年以来,海曙警方共出动警力120余人次,检查相关单位30余家次、广场50余次,提出整改措施70余条。对问题突出、整改不力的单位进行挂牌整顿,对主要负责人进行劝诫谈话。 今年以来,通过社会监督,海曙警方累计劝说、警告噪音扰民单位200余家次、人员200余名;共收到涉及噪音扰民的群众投诉件30余件,均已落实相应处置措施。 茹彬彬 钟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