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志伟(右)上门家访,受到了当地村民的欢迎。 |
从宁波到四川,从沿海到内陆,在刚刚过去的暑假,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管理分院教师余志伟带着自己十岁大的女儿,前往四川省甘孜州普沙绒乡库西绒小学支教,随行的还有大学生志愿者。三周的时间里,大家不仅仅传授知识和给予物资,更着眼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期待能为山里孩子点亮一盏永不熄灭的心灯。 吴 彦 桂珍燕 四天,13名志愿者到达库西绒 此次支教队伍的13名志愿者中,除了余志伟和女儿余一舒,还有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学生、杭州十三中教育集团的老师。 早在2011年,余志伟就有带队去西部支教的想法,可惜每次都出于种种原因而被搁置。今年,余志伟下定了决心要去西部走一趟,并且带上女儿一起走。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和女儿在美国学习,今年到了偏远山区,不同的经历能让女儿更加勇敢和坚强,也更善于思考和思辨。”余志伟说。 出发前,余志伟召集大伙儿,做了长时间的准备工作。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当地学校的情况;队员们根据负责的学科分头备课;余志伟从专业教师的角度给学生培训如何上课…… 培训期间,余志伟始终向队员们传达这样一种理念:怎样让短期的帮助给孩子们带去长期的影响。“一个月的支教,能给孩子们和家长们带去可持续的学习方法和激情,这样的支教才有实质性的意义。” 7月16日,支教队伍出发了。从宁波到藏族村落库西绒,单程就有2600余公里,支教小队花了四天,一路上还遇上了道路颠簸、山体塌方等突发情况。途中,队员们还收到了一个坏消息,一同运往库西绒的物资,十多天后才能到达,里面有上课的教具和给当地的援助品。 7月19日,到达库西绒小学。随行队员罗灏回忆,库西绒小学只有一间教室,地面由77块长约1.5米、宽约1.5厘米的粗制木板铺成。教室里没有粉笔,唯一一块黑板一直会掉漆。学校只有一位老师负责教数学、中文和藏文三门学科。学校里没有网络和电话信号,通讯非常不便。 而由于对当地环境的不适应,许多队员开始流鼻血,蚊虫叮咬使得有人脚部的伤口开始溃烂,库西绒却没有治疗的药…… 如何面对三千多米海拔可能带来的高原反应,如何快速融入到当地生活并被孩子们和家长们接纳,如何解决物资无法按时到达带来的教学影响,这些都是队员们接下去需要面对和克服的问题。 趣味课堂激发学习积极性 7月23日8:30,库西绒小学的第一课。教室里稀稀拉拉地到了五六位小学生。 做了七八年的大学老师,做过无数次的演讲和讲座,余志伟坦言,这次站上讲台时,心里前所未有的紧张。 简单的见面会后,数学课开始了。队员骆吴萍已经在黑板上写好今天的上课内容,队员董佳丽将火柴棍逐一发到学生手里。 孩子们对手中的火柴棒充满了好奇。在老师的带领下,大伙用火柴棒摆出一个个三角形、正方形,通过摆放不同形状的火柴棒学习“多方法求解”。五年级的雷让表现出色,率先完成了5种题型的“多种方法求解”。整堂课,师生间互动频繁,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人头稀少的教室一点也不冷清。 看到第一堂课的效果,余志伟更加坚定了当初“趣味教学”的想法。队员们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再次调整修改了教案。大家放弃了传统的课程辅导的方式,采用“以玩促学”的方式授课,培养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我们要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在潜移默化中爱上学习,让学习成为他们的渴望。”余志伟说。 根据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采蘑菇的小姑娘》,队员们改编了一首反映当地特色的歌曲《采松茸的小朋友》,让孩子们歌唱自己的家乡。余一舒当了一回小老师,不但与大家同唱自编歌曲,还一句句教孩子们唱英文歌;体育课上,来自杭十三中教育集团的体育老师沈小东组织孩子们开展跳麻袋、定向越野等趣味比赛,为了让孩子们玩得尽兴,沈老师还特地用木头和菜刀自制了一个足球门。 余志伟则给孩子们开了一门创新思维引导课,引导孩子们学会自我鼓励、遇到困难勤于思考、对未来要有憧憬。还通过演讲赛让孩子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梦想。 同时,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大家改变统一分配物资的计划,将其作为奖品鼓励学生。 随着支教日子的推进,孩子们对上课越发地喜欢。 曲志玛,学习非常用心,每堂课都很认真地做笔记,几周下来,一本笔记本已经记得满满当当。 泽仁拉姆,有一周没来上课,当他再次回到课堂时,眼睛里总是透露出对求知的渴望。 雷让,很喜欢和支教队员鲍灵杰打羽毛球,交手几次后,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战胜鲍老师。 …… 上门家访改变家长教育观念 经过一段时间的支教,余志伟发现了一个问题,“来上课的孩子时少时多,而且每天来上课的人都不同。”经过了解得知,每到虫草、松茸结果时,家长们就会带着孩子上山挖虫草松茸。大多数家长认为,他们靠挖虫草和松茸以及接待旅客就可以把日子过得很好,孩子没有必要再上学接受教育。 “要想保证学生来上课,首先要改变家长的观念。”余志伟开始带着队员们家访,并且,在村支书召集下,召开家长会。 国家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特长,余志伟把这些信息一一传递给家长。“山上的资源总是有限,只要将来考上大学,学成回来时一定能为家庭带来比现在更大的收益。” 当着余志伟的面,家长们答应要让孩子来上学,实际会这样做吗? 在第二次家长会结束的第二天,来上课的学生增加到五十多人。桌子不够,就拼起来3到4个人一张;凳子不够用,队员们就去向村民借,还是坐不下,有的孩子干脆站着或者坐在地上听完了课。 接下来几天,来上课的孩子人数还在增加。于是,原来的大班被分为了小学部和中学部。中学部还进行针对性的课业辅导。 一桩放不下的心事 余志伟一边带领志愿者在当地积极支教,另一边想办法为当地孩子争取经济上的支援。 “即将进入初一的多吉今年16岁,父亲早亡,母亲改嫁,从小和外公外婆相依为命,每月只能靠二老不到400元的养老金维系生活,但小小年纪的多吉很喜欢看书,希望有爱心人士能为其提供帮助。”一则则爱心求助帖通过余志伟的微博、微信发出,目前,已经有当地的三位孩子获得了一对一的帮扶。 同时,第一批书籍已于8月19日送达到孩子们的手中。宁波市李惠利小学也有了和库西绒小学结对的意向。 8月8日,在库西绒小学的最后一天。根据孩子们的课堂和日常表现,队员们为他们设了奖项,且准备了礼物,由库西绒的村支书为同学们颁奖。 尽管已经离开了库西绒小学,当地的村民黄老三却令余志伟十分牵挂。 余志伟说,黄老三是一个有梦想、有责任心、有想法的父亲,经常找他请教孩子的教育问题。然而,因为妻子是聋哑人,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都靠他一人照顾。黄老三每天起早贪黑,采一些松茸、虫草、蘑菇,帮人做一些泥瓦活维持生计。为了能让村里小孩吃上蔬菜,自己一直想弄一个大棚蔬菜基地。 “如果有人能帮上黄老三的忙,我的一桩心愿也了了。”余志伟说。 若有意帮助黄老三的爱心市民或企业,可与本刊编辑部联系,为当地这位勤劳的村民献上一份爱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