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父张少策(右)与徒弟阿伟(左)
|
记者 林旻/文 记者 崔引/摄 “先生,快轮到我了。你来旁边听一下好伐?”上台前,宁波电视台主持人阿伟穿过人群走进休息室,找到正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张少策。旁边的好友忍不住帮阿伟擦掉额头密集的汗珠:“阿伟,莫紧张呐。”“咋好伐紧张,我汗嗒嗒滴!” 昨天下午,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的宁波评话传承人张少策,在民乐剧场正式收阿伟为徒,将传承这个濒危非遗项目的重担交到了他手上。 结缘于一次电视节目录制 拜师仪式下午2点才开始,1点半民乐剧场里已经座无虚席。很多人冒着大雨从四面八方赶来。下午在这里举办的中秋曲艺专场,陆续登台的是宁波走书《弥勒偷桃》、唱新闻《一张名片》、宁波评话《宁波王瑞伯》和《武松卖拳》、绍兴莲花落《我心中的党》等。张少策在阿伟之后出场,表演代表作《武松告状》。 87岁的张少策和43岁的阿伟,结缘于一次宁波曲艺有关的节目录制。阿伟主持的《天然舞台》要做一期“宁波评话”的节目,邀请了张少策去做嘉宾。阿伟从小口齿伶俐,擅长讲故事,14岁就荣获了“全国故事大王”的称号,“我小时候就爱听先生说书,二十几岁喜欢看电视台的《三江书场》。” 在节目录制过程中,阿伟流露出了拜师学艺的意愿,张老十分欣喜。其实,张少策很早就留意过阿伟,“最早在电视上看到阿伟,就觉得他是学评话的料。”对于阿坚持要拜自己为师,张老一开始以为他是说笑的,因为主持人的工作很多,学评话又辛苦。后来看到了他的决心,才有了昨天的拜师仪式。 拜师首演,获得肯定 拜师仪式上,张少策把扇子、醒木、手帕三样东西交到了阿伟手里,希望他能好好继承评话事业,“这扇子是说书的工具,说大书时可以当枪、当刀用,平时也可以当笔使;醒木一响,说明大家要静一静了;这块绢头,也能当书信,有几分本事,就说几分道理。” 阿伟的拜师礼也是一把扇子,请书法家胡朝霞在扇面上写了“评话泰斗”四个大字,又请画家何业琦为先生画了一幅画像。 正式演出之前,阿伟跟着先生学了十天。他还买了一支录音笔,以备上课之需,录完每天放在车里听。 轮到阿伟上场了。张少策的女儿帮父亲搬来一把藤椅,让他坐在舞台右侧的小房间里。阿伟在台上表演宁波评话《武松卖拳》,87岁的张少策始终手执扇子,认真聆听。18岁起就登台说书,张家门的看家戏《水浒》《隋唐》《岳传》《杨家将》等对张少策来说随时都可以脱口而出。“我70年的功夫,他才学了7个小时,今天让他来‘卖拳’,我来‘告状’。” 演出结束时,阿伟的长衫背后已经湿了一大片,从台上直奔张少策,“先生,有坍台伐?”张少策眯眯笑着,说了两个字:“蛮好。”师姐崔爱珍在一旁鼓励:“第一回嘛,坐得住,没慌,就是速度有点快。”阿伟擦了擦汗,“是的,后来越来越快,收不住了。” 薪火相传,将评话进行到底 宁波评话大多是长篇演义和公案书,主讲历代兴衰和传奇故事,俗称“讲武书”或“单拍”。相传在宋、元时期即有艺人在“瓦舍”里“讲史”的。道光年间,宁波城区就有供评话艺人演讲的茶馆酒楼数十处。民国时期,比较著名的评话艺人有张霭林、闻才章等等,其中张霭林、张一册、张少策这一门三代人所演讲的长篇大书《水浒》。最为人称道,在江浙一带享有盛誉。 听说张老要收关门弟子,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翁仁康也赶来现场,他表示,曲艺是一个神奇的艺术门类,但是学艺辛苦,收入不高,被越来越多人忽视。“现在的家长很少会让孩子学曲艺。精通传统曲艺的人也就越来越少。这次张老收徒开了一个好头,希望下一次,阿伟会有更多的师弟师妹加入进来。” 张少策的心愿是宁波评话代代相传,他正式收下的徒弟不多,很多也已经改行。“宁波要听评话的人交关多,但是没有地方演出了。1958年之前,宁波城区还是有很多茶坊的。”昨天一起登台演出的崔爱珍也是徒弟之一,只是现在已经很少演出了。对于新徒弟阿伟,张老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我的责任是把你教好,你的责任是把评话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