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陆麒雯 通讯员 应红燕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等到白露这个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节气一过,天气逐渐转凉,空气开始变得干燥,偶尔零星的降雨也不能明显缓解秋燥的环境,反而会让秋凉时节“凉燥”的威力加大。秋燥易致鼻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以及胃肠道疾病发病,因此,人们的养生保健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记者为此采访了我市中医院、市第一医院、市李惠利医院中医科有关中医专家,他们的建议是,白露养生要注意早睡早起,“秋冻”要适度,饮食以清润为主。最重要的是,润燥宜因人而异,要根据个人体质而进行相应的保健和养生以及调整饮食结构。 秋燥分为“温燥”和“凉燥” “燥邪当令,内应于肺”。李惠利医院中医科医生张增祥说:“中医学指出,肺主气,为五脏之华盖,与喉咙、鼻相通,司清浊之宣运,气机升降出入之道,主一身之表。”由于肺叶非常娇嫩,无法长时间承受寒热,加之与喉鼻相连,故极易受外邪入侵,因此得“娇脏”之名。 外邪侵袭致肺部,致使肺部功能失常,肺气上逆,导致咳嗽。秋季主气为燥,天气收敛,极易导致肺津受损,加之人体在夏季津液耗损,所以容易出现口舌生疮、鼻腔和皮肤干燥、咽喉肿痛、咳嗽、痰中带血、干咳少痰,或痰液黏稠不易咳出、便秘等“秋燥”症状。 秋季养生,最讲究润燥。张增祥表示,秋分之前,空气中尚存有暑热的余气,那时的秋燥多属于温燥;秋分之后,气温逐渐降低,寒凉之气加重,秋燥就会由温燥变为凉燥。除秋燥应先辨别自己属于哪种“燥”。 温燥多发南方 尤其“秋老虎”来袭 所谓温燥,即感受秋季天亢旱燥气和暑热的余气而发病,是秋燥之偏于热者。在南方多发,尤其是在“秋老虎”发威时节。 “临床上表现初期,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咳痰多稀而黏、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肋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边尖俱红等症,是肺受温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现的燥热症状。”张增祥说,体内阴虚燥热者在秋季比较容易产生温燥。 除了以多锻炼、多饮水的方法来防温燥,在饮食上也可以选择一些清润养肺的食物。清润的食物一般具有滋阴润燥的作用,同时,性味偏寒凉,能够在滋润的同时清除温燥中的余热,达到养生的效果,如苹果、雪梨。 为此,张增祥推荐了一些防温燥的食谱。 马蹄雪梨汁:马蹄250克,雪梨一只,将马蹄洗净去皮,梨洗净去皮、核切片后一同绞汁,并用凉开水将汁稀释后,视个人口味加些许白糖拌匀饮用,也可将两者炖煮。对燥咳或咯痰困难者,有清热化痰功效。 百合炒西芹:取西芹一段,鲜百合若干,盐、白胡椒粉少许。百合剥好,去掉黑色部分,冲洗干净备用。西芹切好,在开水里焯一下。炒锅放油,下西芹、百合同炒,放盐、白胡椒粉调味,翻炒出锅。此道佳肴具有养肺安神之功效。 桑叶茶:桑叶、菊花各15克,加芦根、梨皮各30克,煎水服用。如伴咽干疼痛、口唇裂开者可用红萝卜加马蹄、杏仁、蜜枣及两片陈皮,加水煎饮。霜压过的桑叶补肺效果尤其好,《红楼梦》中就曾写道,将前一年的桑叶摘下用瓷罐储存起来,等到来年泡茶喝,算得上大户人家的奢侈品了。 防凉燥宜选润中带温的食物 “平素虚寒者,易成凉燥。”市第一医院中医专家钟之洲副主任医师说。凉燥即感受秋凉燥气而发病,即秋燥之偏于寒者。 临床表现为,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鼻塞,类似感受风寒,但本病有津气干燥的现象,如唇燥溢干、干咳连声、胸闷气逆、两肋窜痛、皮肤干痛、舌苔薄白而干等症,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损而出现的寒燥症状。治疗起来,要比温燥复杂些。 中医在饮食调节上讲究“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所以,防凉燥宜选润中带温性的食物。 秋季本身干燥,加上中秋过后,气温逐渐变凉,阴气渐长,阳气渐消从而产生凉燥。另外,寒凉体质的人在秋冬季节容易产生凉燥。体内凉燥的表现是:口干,但不欲饮水;皮肤干燥、脱皮;怕冷;口干又口淡无味等。 钟之洲说,多锻炼、多饮水也是防凉燥的方法,在饮食上选择润中带温性的食物,能够在滋润的同时补充身体内的阳气,来防止温燥。 防凉燥食谱 玉竹煲鸡汤:玉竹100克,鸡半只。将原料洗净,放入炖锅中,掺入适量水,炖至熟烂,调味,即可。玉竹可多放些,味道鲜甜可口。温润凉燥,养阴生津。 沙参南杏瘦肉汤:沙参50克,南杏20克,瘦肉50克。所有原料洗净,瘦肉切块,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炖至烂熟,调味,即可。滋阴润肺,温化凉燥。 与此同时,钟之洲中医师提醒,可以多吃枇杷。“古人讲究‘天人合一’,时令水果就能够解决当季人体可能出现的问题。” 阴气渐盛 宜早睡早起 和夏季不同,眼下初秋时节,大自然的阳气逐渐收敛,阴气将越来越盛。《黄帝内经》提到:“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也就是说,秋季养生要早睡早起,宁神敛气,收藏阳气,以备来年阳气勃发,生生不息。 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王邦才表示,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看,起居也宜顺应自然界的这种变化,尽量早睡早起,起床后适当活动,有利于肺气的宣发和体内阳气的升发。秋天早晨天高气爽,空气清新,是秋天一日中空气最为湿润的好时候,早睡早起,以利收敛神气,使肺不受秋燥的损害,从而保持充沛的活力。不熬夜,不耗伤阴血,并使阳气能潜藏于阴血中。坚持早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可以练习吐纳功、叩齿咽津润燥功等以达到益肺润燥的效果。 秋冻适度 泡脚润肺 进入秋季天气变凉,坊间流传“春捂秋冻”之说,那么如何讲究“秋冻”。 对于“春捂秋冻”之说,张增祥认为这样可以调节身体机能,让身体对气候有适应能力。“有些人会在冬天洗冷水澡、冬泳强身健体,也是这个道理。” 空气干燥,有人还会使用加湿器。“用这个增加空气的湿度确实有效,不过网上流传的加薄荷、艾叶、米醋或者威露士来杀菌,却会适得其反。这些物质的成分会破坏机器的零部件,甚至腐蚀,反而加重了重金属的挥发,有害人体的健康。” 另外,中医认为“夏天泡脚,暑湿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蠕”。张增祥提醒,可以在水里放些温经活血的药物例如川草乌、生姜、茴香,或者具有安神效果的玫瑰花、月季花、梅花等,对女性还有调经作用。 泡脚最好在晚上9点至10点这个时间段,时间不宜过长,15~20分钟左右即可。泡脚后,建议不再进行其他活动,隔数分钟即入睡,补肾效果更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