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才友老人现在还能在健身器材上练两把。 记者 王鹏 摄 |
初见袁才友老人,他正拿着报纸伏在阳台上看新闻,而且没有像其他高龄老人那般读书看报需要用到放大镜,甚至连老花镜都没有戴。“马上就100岁啦,除了耳朵不灵光,其他毛病样样都没有!”面对记者惊讶的表情,老人的儿子袁恒龙在一旁笑着说。再过9个月,袁老伯即将迎来自己100周岁的生日。 年轻时独身闯荡上海滩 袁老伯满头鹤发之间,夹杂着几缕青丝,红光满面,笑脸盈盈。看起来像是鲐背之年,谁知却已是百岁期颐。育有3子2女的他,如今膝下子孙满堂。 老人出生于1915年6月,老家在奉化萧王庙街道慈林村,家中排行老二。他的父亲念私塾时,还曾与蒋介石是同班同学。孩提时的记忆,对于袁老伯而言,实在是太过遥远。直到20多岁独身闯荡上海滩,他才依稀有些模糊的印象。 那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乡下的日子过得十分清贫,村里不少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袁老伯也成为了其中一员。由于书念得不多,他干的只能是一些苦力活。刚落脚上海,他拉起了黄包车。后来,又在蛋品厂和印染厂干过。 就在这段飘摇时期,袁老伯遇到了这辈子最重要的女人,也就是他日后的妻子。“当时人家介绍认识的,就是相亲嘛。她老家也是宁波的,都是老乡,就对上眼了。”说到这里,袁老伯还有些不好意思。问到当年的恋爱细节,他摆摆手,“早就不记得了”。 40年代中期,为了躲避战火的纷争,他带着妻女从上海回到奉化老家。新中国解放后,夫妻俩本打算再回到上海打拼,妻子的肚里怀上了大儿子,也就是袁恒龙,生下儿子后,全家留在了奉化。 1954年左右,同村人在宁波开了纺织厂,见袁老伯为人忠厚老实又能干,就让他进了厂,也就是现在的维科精华集团。这一干就是21年,直到退休。 长寿秘诀是“好心态” 1956年时,袁老伯一家从原来的南大路(现在的解放南路)搬到了现在的庆安社区一带,这一住,就是大半辈子。左邻右舍都认识这位整天眯眯笑的“长命先生”,每次有人问到所谓的“长寿秘诀”,袁恒龙只有一句话:“没有秘诀,真要说的话,那就是老爷子的好心态。” 在袁恒龙的记忆中,一家人几乎从来没有和人吵过架,向来都是和和气气的。“我父亲这人真的很随和,什么都说好,就连吃东西也从不挑食。”袁恒龙告诉记者。 袁老伯每天早晨7点左右起床,自己溜到小区附近的点心店吃早饭。吃的东西很传统,豆腐脑粢饭、油条豆浆之类。回到家后,他就看看报纸,或者打开电视看戏曲节目。中饭、晚饭由家里人准备,荤素搭配,不过老人偏爱吃荤菜。“现在讲究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的养生之道,在父亲身上恰好相反。这些他都不怎么吃,要是哪天问我们讨水喝,那就是他身体不舒服了。” 袁老伯的胃口非常好,每餐可以吃下一碗多米饭。节假日的时候,小辈们还会把他带出去“领世面”。有一次在必胜客,子女们觉得披萨这种“西式烧饼”不是很对胃口,没吃多少。可老爷子却很喜欢,三两下就好几块下肚,连声说“米道蛮好”。 袁老伯喜欢热闹,总爱到处溜溜,看到有人在路边下棋一定会凑上前去。“就是看个热闹,叫我坐一两个钟头,坐伐牢(坐不住)哦。多走走,身体好。”袁老伯边摆手边说。 虽说没有特别的锻炼方法,但老人却从不沾烟酒,身体才如此硬朗。这么多年来,他几乎很少生病。两年前,袁老伯胆囊出了问题,送到医院检查后才知道,原来是吃杨梅不吐核导致的。 宁波轨道交通一号线开通时,袁老伯头一天专门去“尝了个鲜”,乐得合不拢嘴。他告诉家人,二号线开通时,他还要来。 记 者 陆麒雯 通讯员 陈小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