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9月1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没有关云长刮骨疗毒之痛 产妇在清醒状态下无痛自然分娩

麻醉医生:让你远离疼痛

黄长顺在手术中。 记者 徐文杰 摄

  记者 鲍云洁 通讯员 赵冠菁 俞水白 

  

    名医介绍

  黄长顺,宁波市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主任医师,宁波大学医学院硕士生导师,199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原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先后开展了围术期重要脏器如心、脑保护及血液稀释与血液保护等方面的研究。

  如果没有麻醉医生,每一场手术都将如关云长刮骨疗毒一般疼痛难忍。然而,这仅仅是对麻醉的初步认识。医疗技术发展到今天,麻醉的用途几乎无处不在:它可以治病,一些莫名的慢性疼痛可以通过麻醉治好;它能让产妇在清醒的状态下完成自然分娩;它甚至可以让病人醒着经历开颅手术,而不会感到一丝不安和痛苦……

  “不管是治疗还是手术,全程舒适无痛已经不再只是梦想。”市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黄长顺对记者说,“而在医疗技术已经不再是障碍的今天,要实现这个愿景的还有一个前提,就是患者及家人对麻醉的深入了解和充分利用。”

  麻醉科医生

  总是冲在第一线

  在没有麻醉技术的从前,忍受疾病折磨还是选择手术治疗是一种艰难选择。有不少病人选择了轻生,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痛苦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不如选择了结。古埃及人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截肢和睾丸切除术,若病人难以忍受苦痛,五花大绑按倒在手术台上就是,完全无视其嚎叫疼痛的惨状。

  直到19世纪40年代,美国波士顿的一群年轻牙医,开创性地为人类找到了止痛良方,全身麻醉自此出现。在对付疼痛这一恶魔时,人类走过太长的夜路。

  然而真正让更多的中国老百姓了解麻醉医生的重要性的,还是2003的那场“非典”:麻醉医生们如同“敢死队员”,总是冲在抢救病人的最前面,因为负责插管的麻醉医生几乎和病人脸贴脸,一旦病人的血液喷溅,医生极易被病毒传染,有的麻醉医师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遇到危急情况,我们科室的医生肯定会冲在最前面;像前段时间有禽流感患者送到医院,如果需要插管,被点名的医生肯定也是二话不说的。”黄长顺认为这些都是医生们早已达成的共识。

  而在此之前,很多人甚至连“麻醉师”也是医生都不知道,术后康复,想到的只有外科医生。“就是看着我们眼熟,喊我们‘做手术的’,至于我们到底是干什么的,不知道。”黄长顺笑着回忆。

  “外科医生救命,麻醉医生保命”

  麻醉医生到底是干什么的?为了方便解释,黄长顺首先带着记者实地观摩了一场手术。

  上午10点,这正好是他和同事们将要参与的第二场手术。患者是一名40多岁的甲状腺肿瘤女性患者,黄长顺要给患者实施全麻。他取出静脉注射药物,十分麻利地兑好放进针管,对患者镇痛后进行注射,患者很快进入睡眠状态。

  患者很平静,医生护士们却一刻不敢懈怠,黄长顺一边看视频,一边给患者插管,视频上清晰地显示出患者的喉部结构,这种可视技术让插管这项艰巨的工作不再“跟着感觉走”,也降低了医生脸贴脸插管传染疾病的风险。顺利插管后,黄长顺为患者接上呼吸机。

  不要以为麻醉医生的工作就到此为止了。接下来还有:监测、停药、拔管、安慰患者……一场手术下来,麻醉医生不仅要保证手术全程无痛,还要负责管理好术中病人的重要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神经系统、肝肾功能等。

  “外科医生救命,麻醉医生保命。”黄长顺引用了医学界常说的一句话来总结,“外科有大小手术之分,而麻醉无大小,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病人,使用的麻醉药多1毫升还是少1毫升的效果就千差万别,容不得一丝疏忽。”

  在市第一医院,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一位大出血病人刚刚被送到医院,一群医生忙冲上前,外科医生在血肉模糊之中找到出血点,接下来有关“保命”的事情,就都交给麻醉医生了。“我们曾经救回的一位病人,总共输了1万毫升血!”黄长顺回忆。

  “无痛”诊疗时代已到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群众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诊疗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解除他们的疾病,而且要求诊疗全程舒适无痛:无痛分娩、无痛胃肠镜、无痛介入、术后镇痛……太多的无痛技术让临床医疗对麻醉的依赖越来越强烈。

  例如最常见的胃、肠镜检查,很多病人可能会因疼痛、精神紧张等原因而引发食管、肠痉挛,引起剧烈恶心、呕吐等不适,而现在,患者可以选择在麻醉下完成检查———无痛胃肠镜,患者在不知不觉的睡眠中完成检查,在安静舒适中醒来,半个小时后,离开医院回家。

  “无痛分娩”这一技术与剖宫产麻醉的操作方法基本相同,但用药浓度不及剖宫产的十分之一,并可根据产程的进展情况调节药量和用药时间,使产妇的骨盆腔肌肉放松、产痛减少八九成的情况下,头脑清醒,活动正常,较为轻松地完成分娩过程。

  “术后镇痛”则被广泛应用于一些胸部、上腹部等手术的患者,麻醉医师会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镇痛方式,这些镇痛方法均不会增加伤口的感染率及影响切口边缘组织的生长。有效的镇痛还可以改善睡眠、增强术后免疫功能、利于患者咳嗽排痰、提前下床活动等,从而加快术后康复,有效减少了肺部感染、下肢静脉栓塞等术后并发症。

  “为了进一步提高术后镇痛质量,我们医院即将开展无线镇痛技术,术后患者如果感觉疼痛,就会频频按镇痛泵,这个举动会通过电脑传输给我们,而我们就通过按的频率和次数,来调整镇痛剂量。”黄长顺说。

  据介绍,今年,市第一医院在创建“浙江省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的活动中,高分通过评审,得到了评审专家组的一致好评,通过减轻癌症带来的疼痛,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延长生存时间;明年浙东最大规模的无痛中心将在市第一医院投入使用,给患者带来更优质的无痛服务。

  麻醉医生正从“幕后”走向“台前”

  其实,和其他种类的医生相比,麻醉医生不仅需要掌握精湛的麻醉技术,还需要拥有全科医生的知识。钝痛、酸痛、胀痛、闷痛、锐痛、刺痛、切割痛、灼痛、绞痛……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疼痛表现,而火眼金睛的麻醉医生就可以通过这些表现挖掘出身体的隐患。

  如今,麻醉医师正在慢慢从“幕后”走向“台前”———市第一医院麻醉科也是宁波市医学会疼痛学分会挂靠科室,经过规范化的建设,其下辖的疼痛科已经初具规模。市民如果遇到慢性全身疼痛、头痛、胸背痛、腹痛、脊柱四肢痛等,如果长时间未查到与疼痛相匹配的原因,就应该去看疼痛科。

  “不管是哪个部位的慢性疼痛,至少要看一次疼痛医生。”专家建议,比如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顽固性头痛病、截肢术后出现的残肢痛、无手术指征的颈、肩、腰腿痛等,麻醉医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为慢性疼痛患者缓解疼痛。

  资料显示,全球每天约有550万人忍受疼痛的折磨,欧美地区有35%的人群受慢性疼痛的困扰,我国的这一数字比例更高。

  疼痛与生俱来,看不见,摸不着,在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受不同的疼痛,急性的疼痛会引起各种并发症,慢性疼痛会加重患者痛苦,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人们往往因此还负担起沉重的医疗费用。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早就将疼痛定为一种疾病,并认为疼痛是继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之后的人类第五大生命体征。并把每年的10月11日定为“世界镇痛日”,明确提出“免除疼痛是患者的权利”。“没有疼痛,是人们生活的目标之一,也是我们麻醉医师努力的方向。”黄长顺说。

  ■延伸阅读

  镇痛药物对患者身体不会产生副作用

  最后,关于镇痛还有一个误区需要澄清。直至今日,依然有不少人认为,镇痛药物会对身体带来副作用,因此宁愿选择有痛,而不选择舒适的无痛治疗。

  “有痛胃肠镜还好,忍一忍就过去了,有痛分娩就很难熬了,但至今无痛分娩的普及率还是比较低的,我们碰到不少次,产妇痛得受不了了,临时决定改成无痛。”黄长顺说,“医疗技术发展到今天,技术上做到无痛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但患者的不了解却往往阻碍了它的进一步推广。”

  黄长顺说,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认识。首先,镇痛药物对身体是没有危害的;其次,随着现代麻醉技术和疼痛学科的发展,为达到“无痛”目的,并非依赖大剂量的镇痛药物,相反,镇痛药物的使用量更小了。比如过去止痛肌肉注射吗啡,每次需要10毫克左右,而现在采用蛛网膜下腔埋泵术,即通过微创手术,将一导管置入蛛网膜下腔,导管的另一端连接于皮下的吗啡泵,每次所需的吗啡不到肌肉注射的三十分之一———仅仅只需0.3毫克,而且通过电脑控制,剂量稳定、准确,因此现在的无痛技术更安全、更可靠,镇痛效果更好。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