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警营内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9月22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曙禁毒大队的“变”和“守”

  9月15日,在全省禁毒社会工作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中,我市海曙区望春街道和南门街道的两个案例以第一名和第二名的成绩获得一等奖。

  尽管是海曙禁毒工作的一块金字招牌,但海曙公安分局禁毒大队(以下简称“海曙禁毒大队”)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不断推动社区禁毒工作和当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同样,不仅仅是在社区禁毒上,无论是在对像易制毒化学品的日常工作管理上,还是在对吸贩毒罪行的打击力度上,海曙禁毒大队始终坚持结合实际,一查到底。记者 石承承 实习生 乐骁立 通讯员 钟陶行 

  让专业人士参与社区禁毒

  望春街道的这个获奖案例,是帮助一对吸毒的聋哑夫妇重新回归家庭。

  这对夫妇都是聋哑人,就业技能低,自结婚开始就一直过着“啃老”的生活。这对夫妇生有一个健康的儿子,而他们的父母担心他们和孙子之间无法沟通,就一直承担了抚养孙子的责任,剥夺了他们作为父母的权利,让他们觉得无事可干,因此认识了一帮不走正道的朋友,走上吸毒之路。

  在长达三年的社区戒毒过程中,禁毒社会工作者运用了美国社会工作大师米纽秦上个世纪60年代创立的“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从这对夫妇的家庭背景和亲属之间的关系中寻找他们陷入“毒潭”的原因,成功帮助他们在生理上完成戒毒,在生活上重新回归家庭。

  一改以前由社区大妈上门苦口婆心做思想工作的传统模式,让更多专业人士参与到社区禁毒中来,是海曙公安分局禁毒大队在指导社区戒毒工作中积极倡导的。在实际工作中,海曙禁毒大队协调辖区各街道、区禁毒办,采取公开招聘形式配备禁毒专职社工,明确其工资福利待遇超过4万元/年;制定了禁毒专职社工工作职责和考核办法,推进专职社工队伍专业化建设;建立健全长效培训教育机制,每年组织专题业务培训不少于2次。

  同时,海曙区禁毒大队还通过公开招募的方式,组建了一支由近百名法律、心理咨询、医护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同时还和地处辖区的省戒毒研究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定期邀请心理医生、社会心理学家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干预服务。

  “联合作战”压缩潜在制毒空间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据统计,海曙全区共有约70家易制毒化学品企业,但没有一家企业的仓库或工厂位于海曙。而这种“厂企分离”的现状对海曙禁毒大队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如果上述企业的易制毒化学品在购买、使用、运输、仓储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警方的查处带来难度。

  据了解,海曙禁毒大队目前正通过市公安局禁毒支队等相关部门,和上述企业仓库或工厂所在区进行协调,希望通过“联合作战”的方式,实现“多头管理”,挤压易制毒化学品流入不法分子手中的空间。

  尽管在海曙辖区范围并没有太多的易制毒化学品企业,但海曙禁毒大队并没有因此放松对上述企业的日常管理,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对管理方式进行调整。尤其是一改以前由禁毒大队单独管理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派出所涉易制毒化学品企业管理的属地优势,进一步明确了禁毒大队和派出所工作职责,其中禁毒大队负责全区易制毒化学品购销、运输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而派出所则承担本辖区涉易制毒化学品企业的日常监督和检查,确保能及时、全面掌握辖区易制毒化学品和企业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零星线报挖出的贩毒团伙

  减少毒品对社会的危害,除了加强对吸毒人员的管理和对易制毒化学品的监管外,对毒品犯罪的打击,也是海曙禁毒大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如何层层挖掘,从蛛丝马迹中将整条吸贩毒网络连根拔起,考验的是海曙禁毒大队民警的毅力和能力。

  今年6月,海曙禁毒大队接到线索:一个绰号叫“老太婆”的女人组织卖淫活动,其中有不少“小姐”都有吸毒史。

  看起来像是一桩刑事案,可民警们并没有被表面所迷惑,从“老太婆”的社会关系入手,挖出绰号为“小宁波”的黄某和人称“小黑”的瞿某为其“上家”。

  据办案民警介绍,在案件侦破初期,黄某和瞿某身边还各有一名神秘人,无法确定他们的身份和在这个吸贩毒网络中扮演的角色。

  为将他们一网打尽,民警利用他们进行交易的有利时机,通过守候伏击等手段,将两名神秘人捉拿归案。在捉拿其中一人吴某时,刚好是在江东常青藤小区门口,以至于不明真相的路人报警,结果吴某和便衣民警都被带进了派出所。

  经过历时近三个月的侦破,一个由9人组成的贩毒团伙,查获冰毒2公斤。此案也是今年以来,海曙禁毒大队一次性查获毒品数量最多,涉案人数最多的一起案件。而在此之前,海曙禁毒大队已破获6人贩毒团伙2个,3人贩毒团伙6个,查处吸毒人员360名,查获海洛因300余克,冰毒1公斤,麻古330粒。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