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以为“中国大妈”只会跳广场舞,那就大错特错。她们同样能“战斗”在监控社会治安,承担反恐任务的第一线。 从今年7月开始,奉化市公安局协调其他部门,在辖区奉中社区、东门社区、桃源社区和东升社区试点推行“红袖章、小喇叭”平安志愿者群防模式。和以往志愿者参与社会治安防控不同,这项群防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防控的常态化和制度化。 周一到周五都要在社区巡逻 虽然称之为“红袖章大妈”,但实际上,这支由32名平安志愿者组成的队伍中,也少不了大爷大叔的身影。 据了解,这支平安志愿者队伍的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像在奉中社区,年纪最大的志愿者今年已经78岁了。 “志愿者都是经过‘海选’产生的,基本都是党员、退休干部或者居民小组长。”奉化锦屏街道奉中社区党委书记毛翎说。 每个试点社区有8个平安志愿者,要求每周一到周五,每天每组4个人,都要在各自所属的社区范围内进行巡逻,上午2个半小时,下午2个半小时,有时晚上也要巡逻。所有志愿者都是靠步行来完成每天的巡逻。以奉中社区为例,“每天差不多要走五六公里的路。”群防组组长朱绪练说。 “不再局限于节假日,而是将群防工作常态化,成为平安志愿者和其他志愿者最大的区别。”毛翎说。 尽管正式“上岗”还不到3个月,这批志愿者已经摸索出了不少工作经验。比如在早上8点左右和下午2点半左右,他们会在学校门口多停留一会儿,此外,人流量比较集中的菜场和很多人喜欢跳广场舞的公园,也是志愿者们总结出来的巡逻“重点部位”。 “不抓坏人”,只发现问题 不鼓励平安志愿者“抓坏人”,要求他们发现问题及时汇报,是奉化市公安局在这支队伍成立之初,给志愿者做培训时一再强调的。为了确保志愿者的人身安全,甚至还规定,不允许志愿者单独行动。 前些日子,东门社区民警拿着一张照片找到平安志愿者,“这个人是我们正在侦破的一起案子的犯罪嫌疑人,你们在平时巡逻时多留意下。”“我好像在哪儿见过,挺脸熟的。”志愿者们每天走街串巷,挨家挨户“串门”,立马就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人的模样来。 检查危房;消除火灾隐患;将居民粗心插在门上钥匙归还;发放平安倡议书;调解邻里纠纷;疏导社区交通;走访困难家庭……平安志愿者平日做的都是些不起眼的小事,但累计起来的成果却是显著的。据统计,从7月份成立至今,这支平安志愿者队伍共协助破案2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人。四个试点社区白天“盗抢”案件发案同比下降15.6%,其中东升社区“白闯”案件同比下降25.7%;开展民生服务47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3起;收集群众对于平安建设的意见建议120余条。 “今天那些红袖章怎么还没来?”这句话已经成为试点社区群众经常会提到的一句话,每天准时出现的平安志愿者队伍,已经成为群众和相关职能部门之间沟通的桥梁。 “前段时间中秋放假,我还特地问志愿者要不要休息,他们主动要求坚持巡逻。”毛翎说,这些志愿者年纪虽大,但责任心足以让不少年轻人感到汗颜。 经费保障调动志愿者积极性 无论走到四个社区的哪一个,都能看到一本A4纸大小的本子,里面记录着平安志愿者每天巡逻的总结。在大部分记录里,写的都是当天巡逻的路线及大大的“平安”两个字;有时也会记录发现的问题,比如“X栋X号的楼道玻璃碎了”等。尽管只有寥寥数行,记的多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可近三个月下来,也能看到社区的变化。 建立队伍备案制度,规范队伍台账,这些原本和志愿者行动没有太多的联系,如今已经成为每天巡逻的“结束号角”,无论多累,志愿者都要把当天的巡逻记录写好,才能解散,这样每天的巡逻才显得有成果,有意义。 除此之外,奉化警方还对平安志愿者统一进行上岗培训,明确职责、群防范围,重点由各辖区派出所负责培训在巡逻中如何发现涉恐、涉稳、涉教、涉治等情况的苗头信息,如何发现可疑对象,如何保护自身安全等技能和知识,使志愿者掌握基本工作业务,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和以往区别最大的,是这些平安志愿者不再是完全的无偿服务。奉化市政府每年安排39万元专项经费,各试点社区所在街道落实配套资金,用于保障志愿者的补助、奖励、保险、装备和宣传等。同时,还会根据志愿者的出勤情况、工作表现、作用发挥情况等适时适当予以补助,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群防群治工作的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记者 石承承 实习生 乐骁立 通讯员 范敏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