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假日的热门景区往往人满为患,“超载”严重。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江苏全省17个5A级景区都要进行游客舒适度指数的发布,每天发4次,让游客参考到底去哪些景点玩更合适。(9月25日《现代快报》) 早在2012年端午小长假期间,北京就对故宫、颐和园等6个景区人流量进行试点监测,并对外实时发布游览舒适度指数。这样做的初衷,是希望为游客提供信息参考,引导其提前避开拥挤景区,实现合理分流,错峰游玩。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节假日出游意愿井喷、各大景区人满为患的背景下,景区“舒适度指数”只是看起来很美,难以起到削峰平谷的作用。 日前,有媒体梳理出去年国庆“十大最拥挤的景区”,九寨沟、故宫、鼓浪屿等知名景区均榜上有名。其实,公众不用看名单,闭着眼睛也能猜中几个。每逢节假日,几乎没有哪个景区不爆棚,而这些传统热门景区更是堵上加堵。去年国庆节前,故宫博物院就曾连发预警,提醒游客错峰参观,但前往故宫的游客人数依然居高不下,长假期间日均游客接待量高达17万人次左右。有游客抱怨,三大殿所在的故宫中轴线上,游客甚至多得看不到地面。只是,抱怨归抱怨,到了下一个节假日依旧是人山人海。 部分景区拥挤,可以归结为游客信息不对称,客流冷热不均的结构性矛盾;但倘若所有热门景区都爆满,就折射节假日集中爆发的游客需求与有限的热门景区承载能力失衡的根本性矛盾。而这显然不是有关部门发布所谓的景区“舒适度指数”就能解决了的。即使没有相关指数,游客也能预见到热门景区的拥挤程度,但还是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尤其对于千里迢迢赶来的外地游客来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看故宫就不算到过北京,即使知道游客爆满、指数为“不舒适”,依然挡不住他们爬长城、游故宫的热忱。 沦为“黄金粥”的黄金周,越来越让人有一种又爱又恨的感觉。不出去玩吧,在家宅一个星期着实对不起这个假期;出去玩吧,看不到景色,看到的只是人。再三权衡之下,还是有不少人一边发着牢骚,一边打点行囊上路,毕竟,错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最近有个段子在网上很火,“2014年国庆长假安排:1号在家看全国高速堵车;2号在家看各地景区排队;3号在家看全国酒店涨价;4号在家看游客到处被宰;5号在家看买不到火车票;6号在家看全国高速又堵;7号在家看东南西北进不了城。”这也正是许多游客黄金周出游的尴尬写照。 江苏省发布景区“舒适度指数”的善意值得肯定,只是不触及旅游资源供需矛盾,单靠管理层面的创新注定治标不治本。说到底,真正有效的分流,不是有关部门发布的景区“舒适度指数”,而是把休假权交给公众,使其自主安排出游日程,实现自然调节。“假日办”已经走了,带薪休假离我们还有多远?张枫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