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0版:情感倾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9月2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趣的老头子

  倾诉人:邹琳,女

  年龄:46岁

  倾诉热线:87682535/15888563497

  倾诉邮箱:dnsbqg@126.com

  倾诉QQ群:78365797

  公众微信号:dnsbqg

  记者:陈也喆

  特殊的纪念日

  我的父亲,今年78岁了。方脸大眼,背有些微驼,肚子有些圆,远远望去,跟一般老头子也没什么区别。可是我知道,他年轻的时候,可帅了。腰杆挺直,一身军装,走起路来,皮鞋“噔噔蹬”的声音,比现在大街上的小伙子神气多了。

  在他心里,有个特别重要的纪念日。这比他的生辰,结婚纪念日,甚至他三个女儿的生日都要重要。这个日子是7月24日。

  1957年7月24日中午11点,从小生长在江苏无锡的父亲,在江北轮船码头踏上宁波这块土地,直达江北白沙路,到当时的陆军22军后勤部驻甬办事处报到。

  从此,父亲便在宁波这块土地上,成家立业,生儿育女。

  直到现在,每年的7月24日,父亲总会召集全家所有子女,一起在家聚餐,无论多忙,都要赶到。这也成了我们家一项特殊的光荣传统。

  在这样的聚餐上,父亲总是讲起五十年前的旧事,那一幕幕现在说来令人捧腹的小故事,当时却饱蘸着腥风血雨,浸润着一位年轻战士斗志激昂的心。   

  阴差阳错的年轻岁月

  父亲18岁参军。当年,他拿着全家唯一能留给他的一公斤粮票,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撑到部队。半年后,却得到家中老父饿死的消息。

  有一次实地演习,父亲并不知情。半夜,迷迷糊糊起来上茅坑。突然,“嗖”一声,大腿钻心地疼痛,大腿中弹了。原来,当时演练的小民兵以为附近有野猪出没,便一枪打过去,所幸父亲伤得不重。

  那一年,父亲刚被调到政治处,正伏在窗前的桌子上写材料。写到头昏脑涨时,忽然听到楼下孩子们的欢笑,以及一个清澈动人的声音。父亲忍不住往下探了探头,不禁被楼下那个美丽的幼儿园老师吸引。在父亲的描述中,她身材窈窕,皮肤好,气质好,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很是可爱。

  后来,这个美丽的姑娘,成为了我的母亲。

  再后来,父亲跟母亲生下我们姐妹仨。父亲一直想要个儿子,老天爷却给了他三个女儿。为了这事,父亲不止一次“怪罪”过小姨,把原因归咎于她送来的新婚床单上有三只小鹅。

  当然,这都是玩笑,父亲对我们的爱,可一点儿都不少。   

  如今,父亲的大腿上还有当年留下的伤疤。伤痛不再,说起那些如烟往事,我们总会咯咯地笑个不停。有父亲在,就有我们的笑声。他的幽默与宽容,影响了很多人。然而,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

  中风晕倒

  年纪大了,各种毛病往往会找上门来。我的父亲也没有幸免,他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每天吃药,成了他的必修课。

  2012年10月的一天早晨,父亲出去散步,突然晕倒在小区门口。幸好被邻居发现,赶紧送到医院。哭笑不得的是,我和先生赶到时,他还在床上哼小调。十分钟后,却进入三天三夜的极度昏迷状态。医生让我们在病危通知书上签字,我硬着头皮签了。医生还说,这次出来,最好的结果也是半身不遂了。我当时吓傻了。

  可是,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手术后第四天,他歪着嘴,口齿含糊地跟主治医生开起了玩笑。

  第五天,他还跟换药的护士说:“你真漂亮。”

  第七天,他竟然瞒着我们,拉着保姆去医院外面的饭店吃饭。等我们闻讯赶到时,他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旋即把所有的饭菜都倒入口中。

  就这样,他的乐观把医生的预言打破了,竟出现了奇迹。一出院,他还是那个爱开玩笑,开朗阳光的老头子。

  抢救室里的父亲

  然而,父亲还是隔三差五地要去医院报到。

  今年1月,我正在开车,接到母亲的电话。电话那头,她颤抖的声音,让我有不祥的预感:“你爸不会说话了。”

  紧握着方向盘的手抖了一下,我赶紧掉头去父母家。正是下班高峰期,路上很堵,好不容易挪到小区门口。远远地看到父亲站在那里,我悬着的心放了放。

  到了医院急救室,检查结果是脑梗塞。看着急救室里揪心的场面,我只能安慰自己:人只要活着就好。

  那晚9点半,父亲睁大着眼睛望着我。我知道,他一定是饿了。我问他想吃什么,他不说,我就逗他:“不说没得吃啊!”这招很灵,他开口了,只是十分含糊,根本听不清。我也没管那么多,出去给他买了吃的。吃饱了,他又昏睡过去。

  那晚,我陪着父亲过夜。很困,眼皮肿胀得疼,却毫无睡意。因为眼睛时不时地要盯着那几台仪器,有异常要叫医生。

  熬了几晚,父亲最终还是出院了。在家休息时,他喜欢翻翻书,写点东西,听到附近有老同志过世的消息,他都会吃不下饭,睡觉也会特别浅。

  看着他从睡梦中惊醒,我问他原委。他告诉我,他是个军人,并不怕死,可是他眷恋妻儿,眷恋这世间的一切。

  一直以来,他都有写日记的习惯。厚厚一大摞泛黄的日记本全锁在抽屉里。父亲说,等他走了,让我替他保存着。读他的日记,就会明白他的一生。

  书桌上,还有他用铅笔写的几行小诗:

  家乡寸土人依恋,乡情亲情暖人心。

  见到门前河水流,难忘小河摸鱼虾。

  时间匆匆已夕阳,怎能叫我不怀乡。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