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教育部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中提出,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把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增加为每周4节,高中每周2节增为每周3节,并要求“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占用体育课时”。另外,学生体质状况和体育特长也将如实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 新学期,虽然正式文件还未发布,但据记者观察,对于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课的讨论,再次成为社会热点。我市部分中小学体育上课的内容已经进行了调整。 吴 彦 桂珍燕 现状>>> 学生身体素质令人忧心 跑步才跑了300米就叉腰喘粗气,一些学生参加个小型集会都会晕倒……这些与青少年似乎不相匹配的表现,近年来却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眼前,本该年轻气盛的青少年何时变得“弱不禁风”?学生的身体素质挺叫人忧心。 省教育厅从2008年开始,每年公布浙江籍大一新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从测试数据看,超重和肥胖学生比例,近些年来逐年上升,目前超重和肥胖的学生达到总数的10%以上。体重在增加,体质却在下降。考验耐力项目的1000/800米、柔韧力量类项目的坐位体前屈成绩,均处于历史最低值。 从今年9月起,引体向上成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必测项目,这让大部分的学生和家长心生忧虑。记者从我市一些学校的体育老师那里了解到,情况非常不容乐观:有些男生引体向上一个都做不起来,多数学生做完一两个后就再也不行了。 “现在哪像我们小时候,运动是我们最常见的娱乐活动,现在手机、平板电脑消磨了大量的闲暇时间,回家叫小孩跑个步真是不容易。”一位家长无奈地说。 困难>>> 体育老师吃紧、体育设施匮乏 “体育改革是件好事,但看似只增加一节体育课,其实牵扯到多方面的调整。”鄞州区东吴镇中心小学办公室副主任俞志波,有着11年的体育教学经验。俞志波认为,要想把教育部要求的课改落到实处,还有很多困难需要解决。 俞志波说,首先是师资的问题。比如,东吴镇中心小学,一名体育老师一周要上15~16节课。目前学校有5名在编的体育老师,全校20个班级,假设按照教育部要求,3~6年级每周增加1课时,至少增加16节以上的体育课,而这相当于起码增加一个体育老师。“按照这样计算,班额多的学校,若是增加一节体育课,体育老师的压力会更大。” 小学3~6年级的周课时不能超过固定的总量,增加一课时体育课,势必要减掉其他课。那么,体育课和文化课该如何协调?主课少了,家长们是不是又该担心孩子的成绩了? 如何安排体育设施匮乏也是个较大的问题。“新建的学校倒是可以提前规划,可一些老学校,尤其是城区学校,班额多,周边又都是小区,活动场地非常有限,更别说再拓展活动区域了。”俞志波说。 另外,保证孩子的体育锻炼时间与锻炼效果,还需要家长转变教育理念,为孩子学业减负,打破应试语境,让家长与孩子切实体会到体育锻炼的好处与乐趣,真正让孩子走出文化课堂,走进操场。 建议>>> 多开展普及性体育活动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本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关键是要多开展普及性的体育运动。”宁波海曙区信谊小学校长陈岱说,如今一些学生军训时常常会晕倒,跑步跑不到两百米就感觉恶心,甚至呕吐,这都是平时锻炼不够,需要“拼身体”时立马就吃不消了。 陈岱说,体育教育不应该只关注竞技层面,不只为参加比赛而去锻炼,应当人人参与,天天锻炼,挤出时间锻炼,并且持之以恒。 信谊小学,人人参与的“健身体育创星级”开展多年,跳绳、篮球、踢毽子和长跑是“创星级”的四个项目传统,易学又有趣味。另外,学校每天都给孩子布置体育家庭作业。近几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在逐步提高。 宁波滨海教育集团倡导“阳光体育100分”,每天40分钟体育、健身课,早晨20分钟广播操、晨跑,以及课堂操、起床操、睡前操……这100分钟的锻炼时间是滨海教育集团学生每日的必修课。 俞志波则认为,比起增加体育课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锻炼的兴趣,把快乐还给孩子。东吴小学每班都有锻炼的安排表,通过参加阳光徒步走、拔河等形式多样的锻炼套餐供学生选择。 春晓中学班班都有足球队,学校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班级联赛,让学生们体验在绿茵场上奔驰的快乐。 江东第二实验小学将放学后的四点钟学校变成“体育俱乐部”,聘请社会上的专业人士授课,羽毛球、跆拳道、射箭等多门运动课程,由孩子自愿报名参加。 “聘请社会人员到学校上体育特色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体育师资不足,又能培养学生特长,培育学校特色,对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来说是个好事。”俞志波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