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新闻雷达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9月2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旅沪宁波帮实业家与近代上海社会进步”特别展览昨开幕

近代上海实业家半数来自宁波

  市民观看“旅沪宁波帮实业家与近代上海社会进步”特别展。 记者 崔引 摄

  昨天上午,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与宁波帮博物馆友好合作的“旅沪宁波帮实业家与近代上海社会进步”特别展览在宁波帮博物馆开幕。展览通过旅沪宁波帮实业家的事业成就、回馈社会、文明素养等方面,展现了宁波帮在近代上海社会发展变迁中的角色与地位。展览将持续至10月29日。

  记者 林旻 通讯员 康京京

  展览涉及23位旅沪宁波帮人士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张岚向记者介绍了这次展览的起源,“今年3月,我们在上海举办了‘近代上海实业家与社会进步’的专题展览,在展览中发现,涉及的宁波籍实业家有半数之多。”这是上海首次集中展览近代沪上实业家的史料,大部分实物也是首次对公众展出。来自钱业、银楼业、糖业、保险业、绸缎业等七个同业公会的印章记录了宁波帮实业家在上海创造的诸多第一和经济奇迹,近代旅沪宁波帮实业家成为推动上海社会进步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上海和宁波的渊源不止在近代史上,早在宋代,这两个地方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两个重要的市舶司,关系极其紧密。宁波人为什么能在上海做出那么大的贡献,和宁波的地域、历史是有很大关系的。”张岚说。在“旅沪宁波帮实业家与近代上海社会进步”特别展中,涉及的旅沪宁波帮人士有23位,如“超级大亨”虞洽卿、“国货大王”方液仙、“娱乐大亨”黄楚九、“建筑大王”张继光、小港李家的后人李詠裳以及上海呢绒工厂业同业公会主席陈贤本等。

  关于两座城市的紧密关系,宁波大学历史系教授孙善根也颇有感触,“我在整理相关史料时发现,上海和宁波有关的有70多万字。相比之下,和绍兴、温州有关的只有各20余万字。”

  展览开幕后,宁波帮博物馆还举办了“宁波与上海的城市情缘”主题研讨会暨《近代上海甬籍名人实录》首发式。该书由上海大学教授、宁波帮研究学者李瑊历时数年编纂完成。在书中“在沪事业有成、有名可查”的宁波籍人士有近2000人,在沪打拼的宁波人,渗透到了上海工商业的各个领域。

  遵循“得诸社会,还诸社会”古训

  近代旅沪宁波帮实业家致富后,遵循“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古训,在西方慈善事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影响下,积极投身社会慈善事业。除此之外,对上海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默默贡献的宁波帮实业家,则鲜为人知。实际上他们资助教育、文化的地域范围也远超出上海。

  “虞洽卿去上海发展前,母亲对他说过,你以后发财了,要给家乡带一点实惠。其实这句话影响了他的一生。”张岚说,很多宁波帮在上海发迹后,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一点。“宁波帮实业家潮起潮落,他们的家产还是能够传几代人。因为真正的实业家并不只是经济学家,他们关心社会的慈善、教育等等很多方面。”

  在展品中,有一份上海澄衷学校商科第一届毕业纪念册,来自镇海庄市的“五金大王”叶澄衷是宁波帮的先驱和领袖,在诸多行业均有涉及。因念及少时失学之痛,1899年病重的叶澄衷在上海捐地25亩、现银10万两兴建了中国第一所私立新式学校澄衷学堂。

  一支手杖、两只寿碗,三件和“建筑大王”张继光有关的物品在宁波帮博物馆首次展出。手杖是中国工商巨子荣宗敬赠予张继光的。8岁时就历经丧父之痛的宁波人张继光经过十几年的奋斗成为了上海市建筑营造业的领袖人物。因为诚实、勤奋、守信,赢得了包括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内的诸多商人的尊敬。而在家乡宁波,他也是修建灵桥的最大功臣,除了自己带头捐款一万银元,还在宁波商人中筹款40万银元。他为了重建灵桥呕心沥血,一个人兼任了筹款组组长、工程组组长和总务组负责人。张继光有句口头禅:“为宁波家乡做事是宁波人最光荣的事”。

  对子女的教育始终贯穿着“爱国爱家”

  本次展览共设“开拓创新,经济奇迹”、“造福桑梓,回馈社会”、“文明素养,高雅情趣”等三个板块。在最后一个板块中,展出了数十张来自宁波帮人士的全家福,如小港李家的后人李詠裳、“灯泡大王”胡西园、黄楚九之子的结婚照、陈贤本与子女在统一呢绒厂门口的合影等。在展览现场,宁波大学教授、陈贤本之女陈珊妹大概是最特别的来宾。

  陈贤本出身于江东潜龙巷的一个贫民之家,小学毕业时在全县会考中名列第一。后来辍学前往上海谋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成功研制出国货骆驼绒。抗战期间,陈贤本辍商重返校园,就读于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法学系。

  陈珊妹在上海出生,复旦大学毕业之后自愿参与支援大西北,去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我们兄弟姐妹十个人,去过很多地方,但是我们的籍贯都还写着是鄞县,思想深处一直是宁波人。”

  在陈珊妹的记忆中,陈贤本对子女的教育始终贯穿着“爱国爱家”的宁波精神。“都说‘宁波帮,帮宁波’,宁波帮的成就很大,‘帮宁波’的结果很伟大。宁波大学要感谢宁波帮的帮助,才有了现在的规模。”1984年,陈珊妹和丈夫一起回到了宁波,成为宁波大学的化学系和土木工程系主任。陈贤本的勤奋、爱国、以及善良、诚孝的品格,对膝下十个子女的影响巨大,兄弟姐妹之间也非常团结。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