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周日读本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0月05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明之伤 社会之痛

旅游不文明行为有多少还在重演

  垃圾随处乱扔,“到此一游”处处可见,知名景区前脱鞋泡脚,游览过程中上演“全武行”……如今国庆长假过半,就在各旅游景点“敞开怀抱”迎接游客的同时,一些旅游景点中仍是“乱”象未休。旅游长假中屡屡出现的不文明陋习警醒人们:国庆旅行,还得与“文明”相伴而行。

  乱扔乱吐乱刻乱爬

  旅行中乱象丛生

  国庆黄金周的第二天,游客在广西桂林市园博园景区内盛开的格桑花花地里拍照,附近是景区工作人员设置的“请勿入内”的标牌。但部分游客在景区赏花时,对附近“请勿入内”的标牌熟视无睹,在花地里来回走动、采摘、踩踏,一些花地已经被踩得硬化,光秃秃的,与格桑花枝繁叶茂的环境很不协调。

  国庆日当天,约有来自全国各地12万群众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环卫部门的统计显示,截至上午10时,天安门地区已清理各类垃圾3.5吨。数字有所减少,但依旧庞大。网友们拍摄的图片显示,游客散去后,部分区域仍有不少报纸、饮料瓶、塑料袋散落一地。

  游客“戏弄”雕塑,在景区中同样屡禁不止。长假期间,大批游客来到桂林市象鼻山公园游玩,有游客争相攀爬到公园内的石雕大象身上摆出各种姿势和造型拍照;而一组游客在安徽省宣城市谢朓公园中攀爬当地历史名人谢朓雕像的照片,也在网上广为传播,被不少网友指责“实在太不像话”。

  脱鞋喧哗插队打斗

  不文明无国界让谁蒙羞?

  “西湖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西湖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今年5月,有网友化用屈原的名句,调侃游客在杭州西湖景区的泡脚行为。

  脱鞋泡脚,并不只是在国内的景区。此前,一组中国游客在法国卢浮宫水池泡脚的照片在网上传开,并因水池旁立有醒目的“禁止踏入水池”标识引发关于游客文明出行的争议。

  景区内喧哗以及插队的现象,同样令人侧目。中国大妈到国外跳广场舞的新闻,曾颇受关注。今年年初,中国旅游协会及各专业协会曾特意发出文明旅游倡议书,倡议广大游客要文明出行、恪守公德。但记者国庆期间在湖北多个景区走访发现,游客高声喧哗、嬉闹的场面并不少见。

  国庆节前夕,十几名中国游客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的一家苹果店外为争购iPhone6发生打斗,共有3人被捕。警方称,发生打斗的两帮中国人因排队时怀疑对方插队而发生争执。

  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显示,预计2014年出境游客人数将达到1.16亿人次,旅游消费将超过1550亿美元。随着我国出境游客人数越来越多,提高文明旅游水平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旅行“无国界”时代早已开启,不文明行为“无国界”的现象,理应早日消除。

  中国人今天怎么做客?

  美国国际旅游公司董事长兼执行总裁汉努瑶认为,有些在外国人看来不够文明的举止,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人不懂得、不了解西方礼仪和风俗习惯造成的。

  她举例说,美国人在餐馆用餐时,通常是客人坐下来,静等服务员到餐桌前,再开始点菜。而有的中国游客一坐下来,就开始喊“服务员,点菜”。这种行为在中国餐厅可能是很正常的,而在美国人看来,就感到不够文明。

  如何做一个文明的游客,上海中旅出境旅游中心总经理郁伟华介绍说,到中东等一些伊斯兰教国家旅游,如埃及、土耳其等,特别要注意当地的风俗和禁忌。在游览宗教场所时要穿着得体,女士要准备头巾,进庙宇时戴上;天热要备有过膝盖的裤子,不能穿短裙、短裤;鞋子必须是有鞋跟的,不能穿拖鞋……

  对于出境游的中国游客,郁伟华强调行前做些“功课”,买一本书或上网查询,一是了解出游国家的民族禁忌,二是了解宗教禁忌,三是了解民族风情和生活习惯,以便尊重他国文化传统。

  综合新华社 

  ■新闻背景

  我国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2013年5月,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出现中文刻字“丁锦昊到此一游”。消息一出,立刻引爆关于中国游客素质的大讨论。相关微博被大量转载,网友还“人肉”出刻字者是一名15岁的中学生。

  2013年6月,一只受伤的海豚在三亚大东海搁浅,一些游客见状不是忙着抢救,而是纷纷与海豚合影,有人甚至为“便于拍照”将海豚抬出水面。当晚,海豚因呛水抢救无效死亡。这一“暴力合影”事件,令舆论一片哗然。

  2013年6月,在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附近,十多名男性游客同时面对颐和园外墙小便,引得国内外游客批评。  

  2013年7月,一组国人在法国卢浮宫外水池中泡脚的照片又在网上传开,再度引发热议。

  2014年5月1日到5月3日,通州举办的北京草莓音乐节,三天吸引游客25万人次,而观众离场后,现场垃圾遍地、一片狼藉。

  ■短评

  从小节开始做大国民

  无论《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还是《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涉及的全都是生活小节、细节。作为拥有辉煌历史的文明大国,走向世界就是从我们每一个人走向世界开始的。

  今年国庆恰好是实施旅游法一周年。作为世界第一大跨境消费客源国,中国人有力拉动了世界各地“外需”。但正是由于我国个别游客不注意小节、细节,有时花钱买来的却是坏名声。我们希望,1亿人次出境旅游者,应是中国形象1亿次广告,而不要成为一亿“行走的钱包”。

  事实上早些时候,美国人也让世人产生过“暴发户”的印象。工业化中后期的日本游客等,也被人家皱过眉头、翻过白眼。出境游中的文明举止,从海外消费力向文化影响力转化,要有一个过程。国家对国民的规范不可或缺,但归根到底要靠国民内在的自我期许与自我规范。随手一丢,扔掉的不只是矿泉水瓶子,而是旅游者的素质;俯下身捡起一小片垃圾,拾起来的却是亿万中国人的正面形象。愿今年的中国游客,更多是“捡客”,而不是“扔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