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公民态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学“宪章”去得了行政化吗?

  北大的学术委员会学生代表可加入,清华的校长“退出”校学术委员会。8日,教育部核准发布了北大、清华等9所高校的章程。高校章程被视为大学“宪章”。目前已有32所高校的章程核准发布,其余15所985工程高校的章程也都已完成核准程序,近期发布。

  (10月9日《新京报》) 

  不必讳言,我国的大学一直有个毛病,不像学府,而似官场、商场、名利场,说到底就是“官本位”、功利性太强。可以说,大学“宪章”的出台,是一种依法治校的进步。

  就此次北大、清华的“宪章”来说,确有一些亮点。如根据《北京大学章程》的规定,学校将设监察委员会,对校长负责,独立行使监察职权;在《清华大学章程》里,校长不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学校可自主处理无形资产。

  然而,大学有了自己的“宪章”,是否就意味着行政化干预就能够减少,学术精神就可以回归呢?尽管去行政化在一次次的探讨中已达成社会共识,但从梦想照进现实还需多久?目前仍然没有确切的答案,也绝不是一部章程就可以解决的。况且,梳理这些章程,也仅仅只是局限于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

  就大学“去行政化”而言,最棘手的问题是,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尚难清楚分界。比如,目前大学的办学经费预算、校长任命等,仍然无法摆脱来自行政权力的干预;又如,校长退出学术委员会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表演,依旧可以委派、推荐委员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那么行政权力对学术的干预难以避免。

  谁都清楚,大学“去行政化”的核心在于回归教育学术本质。制定章程只是“去行政化”的第一步,而且仅靠高校自己“单兵突进”,是不能马到成功的。从目前来看,必须纳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范畴通盘考虑,通过一系列政策与制度的跟进,有效破解取消大学行政级别、校长职业化、改变政府对高校的行政管理等难题。

  某种意义上,只有让教授治校、学术至上占据主导,实现高校“管办分离”、“机会均等”,大学“去行政化”才能一点点变成现实。所有这些,都应成为现代责任政府、高校和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

  徐剑锋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