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融镴 |
 |
2.浇镴板 |
 |
3.裁剪 |
 |
4.沈福定正在焊接 |
 |
5.雕刻花饰 |
 |
银光闪闪的镴器,衬着红色绸布,显得高贵精致。 |
 |
天童镴会上展示的镴制兵器。 |
 |
“十里红妆”中少不了镴器。 |
打镴技艺 简单来说,打镴分为五步: 1.融镴。根据制作容器的大小估算,在小铁锅中溶面成镴液。 2.浇镴板。将镴液小心地倒在平板上,摊平凝固后成为薄镴板,拿捏好厚薄是关键。镴条表面有鱼鳞状花斑,说明质量上乘。 3.裁剪。薄镴板冷却后分割剪裁,捶打使其厚薄均匀。这一步的功夫在于“打”。 4.焊接。将各个部件组装成一个完整的镴器。 5.磨光、修补,雕刻花饰。 严霜九月半,秋风晚来迟。 今年的农历九月半,是10月9日。严霜算不上,凌晨的微风确实透着点凉。 凌晨3点,鄞州天童太白庙里,上供着全副猪羊,四京四果,十二烩肴,二十四个镴制大盘。 鸣钟,击鼓,鸣炮,鸣锣喧天,鄞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天童镴会开始了。 天童镴会的民间特色,就在于这个生僻的“镴”(音同“蜡”)字。 庙会巡游中,放眼望去,银灿灿的都是镴。 镴铸的古代兵器有:耙、月牙、铲、剑、戈、鞭、镰、锤、枪、方天戟、吴钩、叉、青龙刀、殳、钺、凤头刀、蛇矛、棒等,还有各种镴铸的花篮、灯具、茶具等。 镴,是铅和锡的合金。它光亮柔软,不易生锈,制成器皿,能防潮防虫,曾是贵族气息的宫廷用品。 《红楼梦》中,林黛玉引用《西厢记》里的话,嗔怪贾宝玉:“你原来‘苗而不秀’,呸,一个银样镴枪头。”银样镴枪头,比喻好看不中用———至少说明它好看呀。 在宁波,“十里红妆”中少不了镴器,银光闪闪,衬着红色绸布,更是高贵精致。 有镴器,便有打镴的人。 打镴技艺,在老底子宁波人口中,称为“锡艺”。这门老行当枯燥不说,难度也很大。如今的年轻人,连镴器都没见过,不要说打镴了。会这门行当的手艺人几乎绝迹。 鄞东横溪镇有一位老镴匠,名叫沈福定,今年52岁。他是鄞州区打镴技艺的非遗传承人。 他的曾祖父是清朝时的一位打镴名匠。这门手艺,就像传家宝一样代代相传。曾祖父传给祖父,祖父传给父亲,父亲传给儿子。 尽管后继无人,在沈师傅心里,打镴,不止是敲敲打打,火苗四溅,那是几代人的情愫与心香。 记者 陈也喆 通讯员 陈素君/文 记 者 王 鹏/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