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公民态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酒店弃星折射寄生性商业生态

  严控会议费支出是反腐重要议题,地方政府在会议费管理办法中大多做出“限星”规定,《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更明确规定,“二、三、四类会议应当在四星级以下(含四星)定点饭店召开。”由此产生一个怪现象是,在全国多地,部分五星级酒店放弃星级资质的复审,从“五星”变“无星”。今年以来我国“弃星”的10家五星级酒店中,至少半数为当地政府的定点招待酒店。

  (10月16日《新京报》) 

  公务会议经费收紧,一些酒店竟不惜主动“弃星”。这样的前因后果,令人唏嘘不已。经由此事,公众更加意识到,公款消费与酒店业捆绑之深,以及酒店行业自身的泡沫之甚。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政务会议、政府接待等,已成不少高端饭店的营收支柱。这种略显单一的生存模式,注定蕴含着极大的不确定性。随着各地“限星”政策落地,五星级酒店大头的顾客群体面临流失。就此而言,其主动放弃星级,实是迎合政策、保住客源的变通之举。

  值得关注的细节是,一些“弃星”酒店仍旧维持高价不变。这或许说明,部分地方政府的戒奢倡俭浪潮,未能充分抑制需求,从而降低市场价格。那些条条框框的规定,有时被公职人员的投机取巧以及市场层面的技术化变通,加以消解。比如,通过变“五星”为“无星”,供需双方巧妙绕过相关管理办法中的“限星”条款,之后一切如故。

  公务消费的简朴化、规范化,终究要以健全的财务体系兜底,这有赖于一整套完善的预决算制度、报账制度以及会计制度等等。那种变“五星”为“无星”,然后“定点接待”依旧的做法,印证了现有的财务约束框架弹性过大,乃至仍给了适用对象回旋空间。在此语境下,自上而下的整风规定,有时难免被“下有对策”所消解。

  当然,剖析高端酒店的“弃星”现象,令人忧虑之处绝不仅于此。更关键的问题在于,过去一贯旺盛的公款消费,塑造了一种专供式、定制型且充斥泡沫的市场状态。时至今日,其又必将反过来阻碍公款消费从高端市场“离场而去”。须知,不少地方的五星酒店,并非是发端于正常市场、基于民间需求的产物,其自诞生之初,就有着讨好官方偏好的色彩。这种寄生性的生意形态,存在高度依赖性,且抗风险能力孱弱。

  公务消费退潮,那些附着其上的商业业态,又该何去何从?“五星酒店”变“无星酒店”案例表明,一些感到威胁的营商者,并无意调整思路、重新定位,而更倾向于随机应变,来继续维系寄生关系。就此而言,如何倒逼它们放弃幻想、寻求出路,继而切断官商之间的供求同盟,亦是职能部门必须正视的命题。

  然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