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聚焦 近日,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发布了全国首份《屌丝生存现状报告》,报告显示:屌丝平均薪酬2917.7元,72.3%的屌丝觉得自己活得不开心,屌丝们平均每个月给父母1076.7元。通过计算,报告得出了不同城市、省份、地域、行业等的屌丝指数。 (10月29日澎湃新闻网) 报告具有学术价值 社会阶层生存生态的鲜明反差,让一些关于身份界定的词语能够引发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心理共振。在这个阶层固化越来越严重的时代,对无数希望向上流动的底层群体来说,“屌丝”看似粗鄙和戏谑,却又在自嘲的氛围中饱含着对人生价值的向往和追求。 作为一种网络亚文化,“屌丝”以不可思议的力量改变甚至塑造了公众的话语体系,继而演变为一种社会心态。忽略了这种心态,就是忽略一个群体。 不论是薪酬待遇和就业环境,还是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抑或情感状况和精神世界,“屌丝生存报告”的难能可贵,就在于关注到了这个群体的生存生态,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社会观察的窗口。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屌丝群体的生存困境和发展瓶颈,从而“对症下药”实现有效治理,有助于实现学术研究和民生的“双赢”。杨朝清 一个最无聊的报告 所谓“屌丝”,在网络中常指一个人符合矮、穷、丑、挫、呆、胖等特征。看上去,屌丝似乎是指社会底层群体,但有很多中等收入人员认为自己也是屌丝。所以,屌丝所指的人群不是很明确。在此背景下,北大耗费人力、财力发布“屌丝报告”,意义究竟在哪里呢? 即使屌丝是指社会底层群体,“屌丝报告”仍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因为底层群体早已受到社会关注,或者正在纳入社会保障以及各种救济行列,“屌丝报告”对于保障、救济没有实质帮助。 作为学术报告,应该关注的是某个具体人群,而不是模糊的“屌丝”群体。比如说,低收入群体的界定就非常清楚,即通过一个收入标准就能认定,帮助也较有针对性。而界定、帮助屌丝比较困难,因为丑、挫、呆等只是相对而言,没有科学标准,难以界定,自然难以帮助。张海英 屌丝心态有时代背景 “屌丝”一词风行,“屌丝心态”普遍,有深刻的社会、时代背景。 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要是更放宽视野来看,还处在史学家唐德刚所谓“穿越历史三峡”的现代化进程之中。中国由一个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工商业国家转进,如今城市化正如火如荼。屌丝们大多背井离乡,外出打拼,普遍处于职场基层挣扎着,或者说,还在为梦想的实现而苦苦奋斗。 要让“屌丝”成为过去式,有赖于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尽快完成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比如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壁垒、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简政放权促进市场经济发展。随着工商业、服务业的繁荣,公平竞争的就业机会增多,以及阶层上升空间的拓展,屌丝们才能更好地通过自身努力,改善境遇,走出“挣扎”,实现梦想,并安居乐业。于立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