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1+N 国家已低调废除高校“985工程”、“211工程”,中国大学格局面临重新洗牌?近日,这样的传闻在网上流传“发酵”。13日晚,教育部新闻办官方微博“微言教育”发布微博称,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况。 (11月13日新华网) 一般学校与211高校、985高校待遇上的落差,不仅体现在教师的科研上。从学校的建设发展,到教师的薪酬待遇,再到学生的求职就业,211和985就像金字招牌一样,制造着不一样的际遇,也制造着不可逾越的差距。 所以,有人会对废除211和985的传闻举双手欢迎,认为这是公立学校回归公平的一个开始,至少在政府经费拨款方面,可以做到更公平。这种判断当然有其道理。当初划定211和985,是为了重点、突击发展一些高校和学科,让这些高校和学科成为教育改革中的先锋与带头人,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高校队伍,从而以点带面,以部分带整体,在短期内让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大幅提升。但事实证明,在这个目的实现的同时,不同学校之间的发展却不能同步,经济学中的马太效应,在高校发展中也清晰呈现。这显然不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整体和长远发展。 如今,教育部明确表态,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况。但传闻备受关注的背后,是人们对高校独立办学与公平发展的诉求。其实,即便废除211和985,如何重建一个更加科学的高校办学评估体系,一个更加公平的财政拨款制度,也是个问题。如果废除之后,新的体系只是将原有的高校收编、站队,那就是“换汤不换药”。 首先,这个取代的体系必须是科学的。所谓科学,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这个体系能够正确地评估一个学校、一个学科、一个专业的实际办学水平。一些学校虽非211和985,但如果办学质量过硬,某些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名列前茅,就应该“英雄不问出处”,进行扶持和资助。二是,这个体系是经过一个科学程序制定出来的。一个体系好不好,不仅看其具体内容,还要看产生的程序与经过。既然是关于高校办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在讨论和建立这个体系时,就应该看到高校、社会、主管部门之间互动的必要。互动的质量越高,这个替代体系才能越趋于科学。 其次,这个取代的体系必须是开放的。所谓开放,就是这个体系应该是动态的:那些办学质量更高的学校可以轻易进入,并不存在什么实力之外的门槛阻挠;那些原本在列但办学质量下滑的学校应该退出,并不会因为它们曾经进入就一劳永逸。如此,才会有正常的优胜劣汰;如此,高校发展之间才能有良性竞争。否则,一个僵化的体系将阻碍而不是促进高校的发展。同时,所谓开放,还应该包括评估体系的吸纳性与自我完善性。虽然,评估体系是制度化的稳定的,但教育的事业在不断发展变化,这个体系应该不断吸纳新的优质的思想,完善、提高整个体系,以便做到与时俱进,与教育事业的实际情况俱进。 当然,以上之言,是过于遥远的期望。不管怎样,希望教育部能通过此次传闻,反思现今的高等教育并进而改之,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均衡发展。 李劭强(高校教师) 林旻煜:人为地将高校划分为三六九等,是一种教育歧视,其结果必然是就业歧视。虽然教育部连年规定“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但成效甚微。就业歧视无法靠禁令来消解,因为这体现着市场对普通高校毕业生质量的质疑。当教育投入本就暗含歧视,市场与社会只能被动地接受结果。 贾志勇:即便废除985、211,国内高校也不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自主办学,即教授治校,去行政化、产业化。高校的教科研、学校管理、领导人员的选拔任用等,仍会受各级政府干预或挟制。一言以蔽之,即便废除985、211,我们的大学教育仍离去行政化太远,教授争官位而不是潜心学术的氛围恐怕难以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