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新闻雷达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霸弃北大转技校学数控

3年后称不后悔当初选择,只要适合自己就会很强大

  周浩在比赛中

  11月4日,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举行。在会场,一个看起来很沉稳的男孩代表参赛选手进行宣誓,他的一举一动吸引着记者们的眼球。他叫周浩。

  周浩有足够让人惊讶的经历。3年前,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

  这样的身份转变,让人不敢相信。周浩这样做了,并且谈起当年的决定,“毫不后悔,很庆幸”。

  1 遵父命上北大 没兴趣痛不欲生

  2008年8月,顶着如火骄阳,周浩踏上了去往北京的火车。

  在当年的高考中,周浩考出了660多的高分,他是青海省理科前5名。本来他想报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但这个想法遭到了家人老师的一致反对,父母觉得这样高的分数不报考清华北大简直就是浪费,高中班主任也一直希望他能报考更好的学校。“我从小就喜欢拆分机械,家里的电器都被我重装过。在航空航天大学,有很多实用性的课程,这比较对我的胃口。”但是,周浩最终还是妥协了,“当时还小啊,再有主见也还是听家长的。”没想到,当年的妥协竟困扰了他两年多。 

  到了北大,周浩以为可以有一个新的开始,会习惯这里的生活。事实证明,他错了。

  大一上学期,周浩努力地适应一切,浓厚的学习氛围、似乎永远也上不完的自习、激烈的竞争环境……从小就喜欢操作和动手的周浩开始感受到了不适应。

  到了第二学期,理论课更多了,繁重的理论学习让周浩觉得压力很大。“生命科学是比较微观的一门学科,侧重于理论和分析,操作性不是很强。而我又喜欢捣鼓东西,喜欢操作。所以我们互相不来电。” 

  没有兴趣的专业让周浩痛不欲生,每天接受的都是纯粹的理论更让他头脑发胀,对于未来也变得非常迷茫:“不喜欢学术,搞不了科研,但是生命科学系的很多学生未来几乎都会读研究生,这样的路并不是我想走的。”于是,周浩学习开始不那么积极了,不再像刚入大学那会儿跟着室友一起去上自习,“越来越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儿。”就连作业,周浩每次都是敷衍了事。

  一开始,周浩觉得问题的关键是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太差。他试了各种办法让自己习惯这种学习氛围。

  同学告诉他可以尝试去听工科院系的课程,从中找到兴趣。他便去旁听北大工科院和清华工科院的课,却发现这些课基本上也是纯理论,而实践操作课只有本院的学生才能去上。然后,他开始谋划转院。在北大,转院并不容易。想转的院和所在的院系公共课要达到一定的学分才能转院。周浩想转的工科院和他所在的生科院基本上没有什么交集,周浩知道转院这条路终究是走不通了。接二连三地遭受打击之后,周浩陷入了绝望。

  2 休学一年体验人间冷暖 说服父母选择转校

  第一年的尝试失败了,于是,他决定大二先休学一年。到了深圳,周浩觉得自己应该认真规划一下未来。

  休学期间,他当过电话接线员、做过流水线工人,没有一技之长又不擅长交际的周浩感受到了社会的残酷。“对于人间冷暖有了初步的体会,大家不会因为你是大学生就尊重你,就会多给你一次尝试的机会。”周浩以为初入社会的挫败感让自己能喜欢上北大的生活,静下心来学习,能再次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然而,重新回到校园的时候,周浩有了比以前更大的不适应感,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实在不适合学习这门专业。“现在看来,我休学一年所做的思考基本上都是失败的。”周浩苦笑道。

  在旁听、转院、逃避都没有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周浩打起了转校的“算盘”。

  从大一开始,他就已经在网上对中国的一些技师学院进行了了解,并且还翻墙去看德国数控技术方面的网站,对比了中国与德国这方面的差距,初步对中国的数控市场进行了判断。“我觉得中国是比较缺知识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就像德国很多技工都是高学历,而中国的技工基本上学历不高。”

  了解了自己高学历的优势,周浩开始选择适合他的学校。“在网上搜到了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它的水平在行业内是领先的。既然想学点技术,尤其是数控技术,那这里就是最好的地方。”

  从北大退学,要去一个听都没有听过的技校,这样的想法一定是疯了!当时,周浩身边的亲戚朋友同学都这样认为。父亲知道周浩的想法以后非常反对,打了很多电话劝他,让他再坚持坚持。父亲劝不动周浩,意识到儿子是认真的以后,父亲开始妥协。“他开始退让,同意让我转到父亲所在的深圳大学,就是不让去技校。”

  周浩却坚定了去技校。“北大这样在国内算是比较自由的学府都没有给自己希望,去别的学校万一又出现同样的问题呢?难道到时候又转校吗?”周浩要找一个可以真正学到技术的学校。 

  周浩从小和母亲关系很好,几乎无话不谈。周浩决定先说通母亲支持自己。在知道周浩在北大的经历以后,母亲震惊了,她没想到儿子在人人向往的北大竟然过得这么痛苦和压抑,决定帮儿子摆脱烦恼。终于,在母亲的劝说下,父亲也同意了。

  “我一直比较在乎别人的看法,但是如果一辈子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你的一生就毁了。”周浩说,“如果我过得很精彩,总有一天会证明给当初质疑自己的人看。”    

  3 转校成功拾回学习热情 淡定面对未来

  2011年冬天,周浩收起铺盖从海淀区到了朝阳区,从北大到了北京工业技师学院。

  对于北京工业技师学院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讯。“你想想,为了增加生源,我们学校给农村户口的孩子减免学费,却还是没有起到多大的效果。这样一个北大学生的到来,当然是很惊天动地了。”学校党委副书记仪忠谈起自己的得意门生很自豪,“考虑到周浩之前有一定的操作基础,学校没有让他从基础课学起。为了让周浩接受更大的挑战,他直接进入了技师班,小班授课,并且给他配了最好的班主任。”这种小班式、面对面地和老师交流,让他找到了很强的归属感。

  除了学院的培养,找到兴趣点后的周浩重新拾回了对学习的热情,这让他在这里得以大显身手。“大学的生活很散漫,而技师的生活就是‘朝八晚五’,一切都靠自律。”实验室十几台瑞士进口的数控机器,老师面对面的亲自指导,直接上手的机器操作,这一切都令周浩兴奋不已。

  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数控技术,而别的同学都已经学了两年,为了赶上进度,他学得格外认真,“每天都把老师教过的技术重复练习,有不懂的就及时问。”很快,周浩成了小班中项目完成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学生。

  周浩的努力没有白费。凭借北大的理论基础和北京工业技师学院的技术学习,周浩慢慢朝着自己努力的知识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道路发展,他成为了学院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尽管有很多企业向周浩伸出橄榄枝,但对于未来,周浩有自己的设想,“现在还不想就业,我还是想继续深造,对数控技术了解得越深我就越觉得自己学的太少,还是要再多充充电。”

  “我所学的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而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自己感兴趣的岗位上工作,都会很强大的!”周浩说。

  据《中国青年报》 

  ■快评

  自定人生如何复制

  在多人看来“不可能”“无法想象”的事情,周浩做到了,把命运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手里。从“痛不欲生”到自定别样人生,周浩凭借自己执着追求、不懈努力,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树立了榜样。不过,其他人恐怕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如何自定人生依旧是多数技校学生的难题。

  只有站在具体语境下,我们才能客观真实地理解周浩的幸与不幸。当初,因父命难违,周浩违心地选择了他丝毫不感兴趣的北大生命科学专业,两年多来痛不欲生、陷入绝望,旁听、转院、逃避等都无济于事。无奈之下,他做通父母的工作,选择自己既擅长又感兴趣的技校,重新拾回学习热情,成为技校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前途一片光明。

  周浩之所以能自定别样人生,其原因除了自身的特长和努力外,还有外部给他提供的特殊便利条件。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周浩的到来被视为“天大的喜讯”和“惊天动地”,小班授课、老师面对面指导等开“小灶”让他把握住了机会,迅速成才。所以,周浩的成功只是个例,既不能说明其他人可以照搬,更不能证明技校学生的春天已经到来。

  现实是,对与周浩有着相似境遇的人来说,“弃北大读技校”式的成功难以复制;对千千万万被视为“低人一等”的技校生而言,这种自定别样人生显得很奢侈。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对职业教育来说,“出状元”的几率太低,且存在种种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讲,周浩“弃北大读技校”之所以成为热点,恰恰体现了当前职业教育的窘境。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往往只是说说、讲讲,一旦选择起来,就凸显了其“低人一等”的底色。这既有观念上的原因,比如追求学历教育、轻视技能教育是社会固化思维;又有体制上的原因,比如中高考录取中职业学校往往是最后一个批次;更有现实的原因,不管企业还是党政机关招聘往往拒绝技校生。职业教育长期处于被歧视的地位,技校生自定人生的难度可想而知,更不要说吸引大批高材生“弃名校读技校”了。

  “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这才是正常的人才观,也是职业教育的希望所在。只有全面打破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印象,广大技校生自定别样人生才可期待。陈广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