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1+N 销往国内多省份、价值2200余万元的品牌电梯,竟然全部是假冒伪劣产品!近日,湖北荆州警方成功破获一起制售伪劣电梯案,抓获11名犯罪嫌疑人。这一起案值超2000万元的电梯售假案,让电梯质量安全问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品牌电梯”怎样被伪造?流通销售如何逃脱监管?“定时炸弹”何时能拆除? (11月18日新华社) “品牌电梯”竟然是伪造的,再想想平时坐的电梯,真让人后怕到脊背发凉。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这些销往国内多省的百余部伪造品牌电梯,仅仅是单个企业的短期所为,而且不少在当地质监进行了报装,通过了特检机构的检验,属于“合格产品”。一个沉重的疑问是:电梯造假以及监管乏力等问题是否为普遍现象?到底有多少“定时炸弹”正在威胁着电梯安全? 11名犯罪嫌疑人被抓了,但很难让人轻松。全国多个省份的一些酒店、超市、公司、小区等,正在使用着这些假冒伪劣电梯,相当于天天都要面对“定时炸弹”,无疑会加剧公众的恐慌心理。造假者称,造电梯如配电脑一样简单,质量好坏凭“良心”。但问题是,连电梯都敢造假,再谈“良心”岂非笑话? 从某种程度上讲,不是造假技术有多先进、手段有多高明,而是部门监管太乏力。电梯制假容易,但在安装使用方面有一套严格的监管制度,制假者需要向质监部门提供合格证、委托安装合同书等一系列材料。但这种监管制度在造假者面前不堪一击:造假者购买正规厂家合格证、伪造品牌厂家文书、不申请电梯报装等并不高明的手法,使监管制度形同虚设。 更可怕的是,不少假冒伪劣电梯还在质监部门进行了报装,并顺利通过了特检机构的检验,摇身一变成了“合格产品”甚至是“品牌电梯”,即使以后出现安全故障,也可归咎于维护保养不足,而遮盖了电梯本身的质量问题。这足以说明,一些地方的电梯报装、检测已沦为过场,监管失职难逃其咎。另外,明明是没有生产资质的小作坊,却能在监管部门的眼皮底下长期制造电梯,监管部门从未登门检查,无疑是另一种“定时炸弹”。 现实中,面对频发的电梯安全事故,公众往往责怪电梯的维护保养人员,而恰恰忽视了源头上的安全隐患,“药不对症”注定难言安全。当务之急的是,要在这些伪劣电梯的流向地,对正在使用的电梯来一次安全大检查,及时、彻底地拆除“定时炸弹”,消除民众的恐慌情绪,同时对电梯行业进行一次专项整治,打击、取缔所有的非法生产者,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陈广江 司马童:电梯安全绝对难容“定时炸弹”。冒牌也好,翻新也罢,对于这样的不法行为,完全有必要提高到类似“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角度,从严从重地给予打击惩处。否则的话,事发“避避风”、事后“一阵风”,为了巨额利益铤而走险者,还会纷纷冒头、重操旧业。这次查获的虽说仅是单个企业的短期所为,但对电梯生产的造假问题,再怎么“严把关口”都是毫不为过的。譬如,每辆汽车都有一个发动机编号当作“身份证”,还能通过网络进行查询,作为特种设备的电梯产品,尽快实现联网查询,就能有效防范以假乱真,有利杜绝“利益黑链”。 毕舸:对于假冒伪劣电梯,必须厘清其责任边界。建立一套完整的电梯安全责任保险机制,假冒伪劣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和使用企业,分别应当承担什么样的对应责任,都要一目了然。一旦发现假冒伪劣电梯,通过对电梯的责任界定和分解,让所有责任人都难辞其咎。如此可以规避假冒伪劣电梯销售售商和运营企业在事发后,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制造商身上,自身就此推却应付责任的局面。而权责对等,又能倒逼电梯运营和销售企业去强化对于电梯入口的把控,形成一环扣一环的严密安全链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