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直接就业还是继续升学

浙江启动中职教育改革,给学生多次选择机会

  今后在宁波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将在课程、专业、学制、直接就业还是继续升学等方面拥有更多的选择权。昨日,记者获悉,浙江省将启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我市教育部门相关工作正在积极启动中。

  记者 李臻 

  据宁波市教育局职成教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改革以“选择性”为基本理念,“这是根据学生需求所做的改革,现在学生的需求呈现多样化,教育改革必须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让不同学生有不同发展的选择。”

  由于本次中职教育改革力度较大,浙江将试点先行、分步推进。2014年拟选择10多所中职学校作为试点,2015年以县(市、区)和设区市为单位选择若干个改革实验区,争取2016年在全省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全面推行。记者了解到,我市目前有宁波市职教中心、鄞州职教中心等2至3所中职学校正在申报2014年试点。

  据悉,目前我市在读的中职学生为7.8万人。新一轮的中职课程改革同时也与新高考试点方案相配套。按新高考政策,以后中职学生升入高职的比例将提高到30%。

  ●政策之一

  就业或升学

  至少两次选择机会

  按照改革方案,浙江的中职学校需要在学生入学一学期后,至少为学生提供两次选择机会,以便于他们在直接就业和继续升学中做出理性选择。

  其中,包括选择专业方向或专业;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选择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逐步推进和实行“走班制”、“学分制”、“弹性学制”等现代教育教学组织形式。

  另外,加强对学生学习选择的专业指导,全面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学校要高度重视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逐步发现和培育兴趣,明晰成长方向,树立发展目标。

  ●政策之二

  建立选择性

  课程体系

  实训实习有要求

  与此相应,中职学校的课程体系也将有改变,要建立选择性课程体系。

  据悉,选择性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模块”和“自选课程模块”组成。“核心课程模块”属于必修课程;“自选课程模块”供学生自主选修,属于校本课程。“核心课程模块”由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组成,按1:1比例分年段设置。

  而且,“核心课程模块”和“自选课程模块”中均应设置实训实习课程。原则上,为直接就业学生开设的实训实习教学时数不低于总时数的50%,为继续升学学生提供的实训实习教学时数不低于总时数的30%。

  ●政策之三

  学生要变学徒

  高一就进企业体验

  这次改革方案,还特别强调了学习的过程,要求进一步探索在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理念引领下的教学组织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加强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特点的实践性教学,大胆尝试“做中学”、“学中做”等体现“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努力促进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实训的有机融合。

  另外,有的放矢地开展“导生制”、“导学案”等学习方式的探索,构建诸如产学研一体化、小发明小创造活动、社会调研等实践平台,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自主能力。

  根据推广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的需要,探索“多学期制”,鼓励学校将学年按不同的教学功能分成若干个“交替式”的长短学期;鼓励学校组织高一新生到企业实地体验,感知专业;鼓励学校在高二年级安排实施“学徒见习”,加深专业体验。

  宁波声音

  市职教中心初步拟订试点方案

  记者昨天从宁波市职教中心获悉,该校已初步拟订了试点实施方案。据副校长陈曙东介绍,按学校拟订的试点方案,学校将以计算机大类专业为试点实施改革,而该方案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选择性”,每个学生将拥有更多选择机会。

  据介绍,学校计算机大类专业下共有三个专业:网络、平面、数字媒体。第一学期,学校为三个专业学生开展相同教学内容的通识教育,在第一学期末,三专业学生进行第一次大选择:平面就业、数媒就业、网络就业、升学。选择时,三个专业打通,学生可跨专业选择。

  选读三个就业方向的学生,在第二、第三学期进行专业模块化教学,在第三个学期末,三个班级结合前期专业学习内容和兴趣爱好,确定今后主要的就业方向,如数媒专业,学生可具体选择影视、摄像、动漫等。而选择升学的学生,可于第三学期末,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转到相应的就业方向,或继续选择升学。这是学生的第二次大选择。

  到第四学期,学校将引入行业、企业资源,模拟企业实际运作模式,实行项目化教学。学期末,学生将迎来第三次选择,既可选到企业实习,也可选择利用学校设施设备,以学生工作室为载体自主创业。而选择高考的学生则可选择高考的具体专业方向。

  据悉,如果试点专业成功,市职教中心将在全校推广试点做法,届时,全校学校都将跨专业进行选择。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